每日一醒

189/200

2019-02-22  本文已影响17人  果大喵喵

#Wherever is ascent, there is descent.

“Those who only know one country know no country.”

- Seymour Martin Lipset

"Not merely the continent but human experience itself, the very meaning of community, of time and space, of present and future, was being revised again and again, a new democratic world was being invented and was being discovered by Americans wherever they lived."

- Daniel J. Boorstin

大概在十年前左右,网络小说中开始流行“穿越体”(果大就是那个时候一度很迷唐七公子和孤钵),看个热闹可以,但是如果真有一天有哪个怪诞科学家请你穿越到过去,那你一定要礼貌的坚定拒绝。

仅仅在100年前,整个世界范围内人们的生活水平:包括饮食,医疗卫生,教育,居住,出行,各个方面还跟中世纪的情况差不多。天黑以后除了睡觉没有其他事情能做。哪怕你是贵族甚至是国王,很简单的小毛病都能置人于死地。

中世纪的医疗大概是什么水平呢,之前我们推荐过《头脑里的大象》,摘取一段对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诊疗医治记录来看看,这些记录后来公开于世:

话说有天国王突然病了,皇家医生不清楚确切的病因。不过他们还是对查理二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治疗措施。首先放血700毫升。然后大概为了清理肠胃,医生给他吃了让人狂吐的金属锑(这是一种有毒的金属)。接下来,又进行了若干次的灌肠。为了清除病毒,医生又把国王的头发给剃光了。然后用消毒水洗他的头皮,还又把鸽子粪抹到他的脚掌上。再接下来,又给他放了300毫升的血。可能是看到他精神不太振作,给他吃了一点糖,大概看他还“不够振作”,又用烧红了的火棒戳他的身体。

这个时代的小孩子都明白,国王的病这样治肯定这样是不见好的。于是乎,医生又放了两个大招。先是找了一个犯人虐待至死,然后把犯人的头盖骨打开,从中滴出40滴液体,让查理二世喝下去。第二招儿是弄到一头来自东印度的山羊,给山羊吃石头,当石头进入肠子之后,再把石头掏出来,磨成粉末,给国王从嗓子里硬灌进去。

四天以后,查理二世终于不负众望。死掉了。

看完了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你应该再也不会幻象什么穿越到哪里做什么大臣公主了。我们回归严肃的主题,继续研究技术与经济增长的话题。今天的精读书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罗伯特·戈登教授写的《美国经济增长的起落》。原版有将近800页,老实说买了以后果大自己也没有看完。不过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考查了更多家庭日常生活的内外细节。更有可读性,更真实,也更有趣味性。说起来也更像是一本历史书,记录美国1870年到1970年社会,经济起伏,人们生活的变化。

我们很多书都是从研究美国的案例入手,因为研究大洋彼岸这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对今天的中国有很多值得启发和借鉴的地方。我们一直强调,历史虽然不会重复,但总是踏着同样的韵脚。

1. 电比电话电器更重要

文章开头查理二世的例子虽然很极端,但就在100年前,人口的预期寿命的确远远低于现代社会的我们。1900的时候,有37%的人死于流行病。即使是在城市里,满大街看到的更多是人畜排泄物,街道混乱拥挤不堪。但就在这个时期,一项伟大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电。

首先我们要更正一个概念,爱迪生并不是最早发明电灯的人,他的最大贡献是将电灯商业化。提到发明家,你可能会想到爱迪生和特斯拉,后者也就是埃隆马斯卡命名其汽车的由来。推荐你读读这两位发明家的传记:好的点子、想法,并不是成功的一半,甚至不是开始。想要落地生根,甚至做出改变世界级的发明创新,能够做到市场化,大规模量产才是更重要的。否则再好的创意最多也只能存活于实验室里。

因为电,之后人们又相继制造出各种家用电器,将人类从之前繁重冗长的体力劳动中一下子解放出来。这是划时代的进步,随之而来是100年内各种技术呈指数级的爆发,造就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革命。也因为电和其相关产品,人们的业余生活一下子变得丰富精彩了很多:因为有了电,住房结构发生根本的变化,人们住的更加密集,物理上更呈现网络化;在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马要吃掉美国四分之一的粮食,更是城市脏乱差的罪魁之一。交通革命带来交流效率的迅速提升,进一步的社交网状结构使得技术和创新更加飞快发展

这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我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经济的增长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一直是呈正向的,甚至是复利效应的指数增长。但戈登教授用数据和事实告诉我们并非如此。其实这个道理也很容易想明白,同样的发明创造,造成的结果其实是不一样的。有些深刻的,飞跃的改变只可能发生一次。比如对电的发现和使用,这种创新造成的结果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再比如书里举出的家用自来水与污水排放系统的例子。这些都是只需要出现一次,就足以彻底改变人们的居住情况。洗衣机烘干机等家电,将妇女从沉重繁琐的家庭劳务中解放出来。这引发的变化也是极其深刻的。虽然这之后技术仍然会在小范围,以小规模的方式做细枝末节的修改,但不得不说,很多重大的,深刻的变革在上个世纪已经完成。

这也正是作者写本书的目的和担忧:经济的增长放缓,甚至是停滞的原因,可能恰恰是前期发展过度所造成的。

你可能很想反驳说,不对啊,乔帮主的爱疯手机,不也是这个世纪的重大发明创造?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科技金融等等不也同样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真的是这样吗?

当今的人总觉得离开手机“活不了”,但如果认真想一想,看一看周围,家里你会发现。除了手机,电脑类的电子产品。生活更不可缺的其实“白色家电”:电灯,电磁灶,烤箱,冰箱,烧水壶,还有微波炉,吸尘器。如果是热带的地方还少不了冷气机。想象如果没有空调,新加坡绝无可能有今天这样的经济发展。

诚实的讲,电子类的产品,除了办公需要外,其实更多只是娱乐用。不信你自己用后天计算软件来看看,每天手机大多数的时间是在读书学习办公,还是用于各种玩耍。少了手机电脑,人们最初一定会不习。但要说会严重影响生活的,还是传统的家用电器。

你可能又想反驳说,电商网络交易也是重大的革命创新。但我们研究的是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意义。虽然电商一度蓬勃发展,但伴随而来的是实体经济的衰落,这样一正一负下来,其实经济的增长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样大。

2. 如何科学的衡量经济增长?

传统的经济发展的研究方法,是一种产出资本比长期不变的“稳态模型”。而戈登教授的研究方法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模型,通过这个模型,他指出,美国20世纪的20年代到5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提高。

这里就要解释一下全要素生产率。

我们首先要明白,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问题。也就是说,不是简单的看某一种技术的成本收益,也不是某个行业单独的产出和边际收益。我们要研究作为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综合生产率。这也正是区别于单个要素生产率(比如单看技术方面)。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与全部生产要素真实投入量之比的生产率指标。因为很难归到是哪个生产要素产生的,所以称其为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基于要素投入的整合,包括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有形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这也是三个基本生产要素;无形的生产要素包括管理、技术。全要素生产率也可以看做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率。

其计算公式可以概括为:全要素生产率=(产出总量)除以(全部资源投入量)。

所以这样你就好理解,为什么我虽然不服气,但也不得不同意书里的看法。我们还是举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社交媒体革命。我们不能只看到微信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还要看到,它同时影响了人在工作时的专注度。很多原先面对面本来能高效能解决的问题,现在非要变成了“低头党”。打字、非共时的语音反而降低了效率,甚至还经常造成误解,刺激了网络暴力。你以为的“高效”,反而很可能是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我们再举各种概念炒作的例子,比如共享单车,比如共享出行。依靠价格战,盲目的进入市场。各个创业公司炒作一番,烧完投资人的钱,大部分以倒闭告终。留下的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我们在介绍雷默《第七感》时讲过经济学里的“三难模型”,一个网络系统的:迅速,安全性,自由度是互相关联的指标,你最多只能追求其中的两个,放弃第三个。拿互联网金融来举例,电子支付的使用自由度很高,又快捷方便,但同时也依赖网络的稳定和可靠。并且你要交出自己的隐私信息。我们现在无从得知,未来信息安全问题会不会造成负的外部效应。

讲完中国当代的“新四大发明”中的前三个:微信,共享单车,电子支付,再回头来看看第四位的高铁。坐飞机的确更快速,可以别忘了三难选择啊,你想快捷和安全,那你就要交出自由度或者说开放性。想想排着长队的安检,还有时不时造成晚点和取消航班的管制。相比之下,这个默默无闻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发明,不仅改善了出行的高效,极大的提升了异地交通的效率,缓解其他出行方式的压力。同时带动了周边行业,和整个沿线地区的发展。想致富先修路,这条黄金法则似乎从不过时。

我们经济学政策研究的时候曾经有过这么一道题,“假设我们是在2008年年底,政府要推出财政刺激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如果有两个项目,预算一样多,一个项目是修铁路,一个项目是修核电站,你应该建议政府领导选择哪一个项目呢?”

从纯数学的角度看,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就好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无法兼得。但如果从“全要素”的角度考虑,虽然两个项目的财政支出一样,但是“修铁路周期更短,还可以在沿线各个省份同时开工,加大效率。更容易在短期内见效。

核电站就不一样了,周期更长,不仅要分期进行,而且每一期能够投入的资金还有限。这样一来,能够解决的就业也就有限。带动的其他经济要素就更少,所以,你当然应该建议领导先选择修铁路。”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果大并不是说,坐在高铁上吃着那个啥味儿的泡面,就比坐飞机或者自驾要好。。)

3. 技术与社会

我在读这本书开篇的时候,想起来我们之前提到过的一个认知和观察视角:人的幸福度是一个相对值而不仅是绝对值。为什么要提到这个概念呢?当经济增长放缓的时候,人们的不满意程度可能会反而提升。同样是涨工资,今年只涨2%的人,要比去年涨了5%的人感觉更不幸福。人们直觉上对变化的相对值更加敏感,而这其实一部分也是来自我们基因中的数字本能。(你看是不是又把知识点串起来了。我们说学习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如果单纯比较技术本身,互联网,智能手机,这些科技的技术含量绝对值肯定是远远大于上个世纪电器的发明的:比如冰箱,洗衣机之类。但前者带给人的幸福度,或者对人类整个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实是远不及后者的。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从一穷二白,到家用电器,那种幸福度的提升是无法比拟的。这也正向人们吃多了大鱼大肉,看多了网红脸,幸福度的频率反而降低了,是同样的道理。(你能不能反过来想想,如何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呢?)

总结一下,技术说到底是我们希望它为人类服务的。昨天我们说到技术的本质,技术的自生也许是客观的,但在人的主观意愿下,会被人类左右其进化发展方向。技术反而更可能加剧贫富分化,社会分层和不平等。

欧美的证券市场多年前就开始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技术使得量化交易操作更加成熟。技术是资本的累积效应更加放大。高速的光纤通信技术使证券交易所,甚至能在毫秒级别的差异上赚取巨额利润。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而技术更加速了资本的指数型聚集,富者越富,强者恒强。

富人家庭有更优越的条件,能使子女更早接触先进的技术,享受高等教育,开拓更广阔的眼界;技术也同样有头部效应,机器学习进步的速度也是呈指数型增长,精尖技术会孕育和催生更加高端的技术。这是那些连计算机,移动互联网都不普及的贫穷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和拥有的。穷人更无法享受科技带来的健康和长寿红利。

分配的不平等恶化了社会等级的不平等,当穷人看不到出路会逐渐丧失奋斗的动力,社会等级日渐固化,流动性变差,整个国家会慢慢丧失发展动力。社会与历史的倒退,当最终反而会阻碍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除了技术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改变人的想法和观念。就像技术创新可以放宽资源约束一样,思想观念的创新可以放宽政策选择面临的政治约束。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积极的改变社会历史熵增的魔咒。

最后讲个戈登教授的小八卦,他的父母本身也都是经济学家。这是不是又再次验证了美国社会阶级分层和固化的现实呢?

通识精读38

罗伯特·戈登教授写,《美国经济增长的起落》(已有中译版)。

今天没有太多选读书,把这本大部头看透了,比得上很多谈经济,历史,社会,人文的书籍。

2. 丹尼尔•伯勒斯,《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

3. 《光荣与梦想》(好吧,这一套更厚,更没有看完。)

4. 约翰斯蒂尔戈登,《伟大的博弈》。之前金融单元介绍过。

5. 《自满阶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