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古老行业•第14行 工艺美术业(二)泥塑工艺

2023-09-08  本文已影响0人  韦志学写作
我家珍藏的无锡彩塑

一、概述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颇受人们喜爱。

关于泥塑艺术,在我最早的记忆里,就是很小很小的时候经常和小伙伴跑去江边,挖出泥块,再经过揉搓,做成一个碗状,然后倒扣过来摔在地上,最期待的就是发出“啪”的一声,碗底出现一个大洞。如果不响不穿洞,那就是哑的,不成功。

还有在记忆中,童年时每年的年二九的大田圩日,整个镇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家摩肩接踵出来置办年货,而在我家的商铺门口,经常有人摆卖泥塑玩具——当时我不知道其实这是泥塑工艺品,我只知道那是玩具。泥塑玩具有人有物,最吸引我注意的就是可以吹响的鸟——把泥鸟装上水,就可以吹出高亢嘹亮的声音。

因为自己玩泥巴玩的都是“泥碗”,所以看到集市上的那些泥塑玩具,都觉得很好奇。

在泥塑艺术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能够做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显示出他们的智慧和独具的匠心。

在明清以后,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

二、起源

我国的泥塑艺术可上溯至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7000年前;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000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我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汉代红陶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

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至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吴道子学成,杨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至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

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 “磨喝乐”在农历七月初七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明清时期,泥彩塑及小型雕塑开始兴起。它们走进人间、走进家庭,美的整个风貌焕然一新。那种人间的神化,那种超群脱俗、高雅华逸的贵族气派,变得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

而清末北方的雕塑代表便是 “泥人张”彩塑和无锡的惠山泥人尤为著名。

三、“泥人张”

“泥人张”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创始人张明山。

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风格,其作品取材广泛,塑造人物生动,塑与绘的结合使作品更具有生命力。

“泥人张”彩塑艺术取材于神话、戏剧、小说以及现实生活,通过塑造与绘色不仅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随类赋彩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近代的生活气息,不但接近日常情感,而且综合了我国文艺传统的抒情和线的艺术。

“泥人张”的作品是塑与绘的两大结合。先塑造后绘色。在泥塑过程中,先将人物大的形体动态塑出,才有大的感觉,然后刻画衣纹表现质感,又不伤其骨架。在绘色上多采取的是我国绘画中的工笔书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

塑造与绘画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展示给人们的是真实而有力的生命,使人们在一般中看见美,在枝节、片段中看到无限。

“泥人张”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已经成为我国泥塑艺术的又一个高峰。

四、惠山泥人

江苏无锡的惠山泥人产生的时间很早,无从可知其确切时间了。这里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明代洪武年间,军师刘伯温曾经来到无锡,登上龙山,四处瞭望,然后蹲下身抓起泥土随意捏一捏,竟黏成了一个泥团。他看看手上的黏团,再捏捏、看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刘伯温立即吩咐随从晓谕龙山脚下众百姓:大明天子深知民间疾苦,特派军师前来龙山察访,今发现龙山泥土可以捏成泥人卖钱度日,变泥土为乌金,无锡人将永世享受不尽。

从此,无锡人开始捏泥人,并每逢过年,就在庙会和集市上,托个盘子,盘子里放着自己做的泥人到处叫卖,农家果然多了一份收人。

所以一到农闲季节,无锡人几乎家家都做泥人,自古就有“家家善塑,户户会彩”的说法。

到了清代,出现了一个很著名的泥塑艺人——王春林。

当时惠山有袁、朱、钱等姓的专业作坊。彩塑师王春林以擅塑泥人闻名。他的塑泥工艺精美,技巧万端。据《梵天庐公录》记载,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南巡时,王春林做泥孩五盘,饰以锦绣金叶,进献御前,清高宗赐予金帛甚厚。

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出现了大量以戏剧为题材的戏文泥人,这也是惠山泥人历史上最昌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惠山有作坊、店铺40多家,专业匠师30多人。在慈禧太后60岁大寿时,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戏文泥人《蟠桃会》供奉内廷,从此惠山泥人成为贡品。

蟠桃会

惠山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粗货为玩具,用模具翻制,大批量生产;细货手捏而成,制作精细。题材多为戏曲人物,或祈福辟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 寿星等。

惠山泥人造型丰满、简练,夸大头部,着重刻画表情。匠人特别重视彩绘,有所谓“三个坯子七分画”之说。常用的色彩有大红、绿、金黄、青等原色,对比强烈,主次分明。

人物表情和开裆裤最出彩

如果说泥人张的作品清新雅致,那么惠山泥人则是鲜明艳丽。惠山的传统彩绘必须要做到 “新、清、齐、爆”四个字:

是抓住人视觉的第一印象,色彩要新鲜,明快醒目。意思是说一台泥人作品至少数十件套,彩绘结束时,满台泥人鲜明光亮,欣赏者看了会喜欢。

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清爽、干净,在画的过程中保持清洁;二是指用色要纯。要求红要红得艳,黄要黄得鲜,蓝要蓝得纯,白要白得净。要保持色的明度,使人感到明朗爽快。 用笔干净,不邋遢。

是指笔法整齐,直线要直,曲线要活,线界要清哳;落笔如飞,厚薄均匀。图案纹样疏密得当,简洁得体。

是指用色强烈的意思。因为泥人本身体积小,泥坯的内结构起伏变化不大,因此要求在色彩上调子大胆强烈,底色采取原色对比,以引人注目。

惠山泥人的手捏技艺与彩绘装饰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而在色彩上,惠山泥人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表现方法。

要处理好图案纹样与底色的关系就要懂得“远看颜色,近看花”,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经得起近看,局部不影响整体,底色与纹样相互衬托。

图案纹样要做到“少里看多,多里看少”。即妙在多而不乱,达到细细品赏、有看头的艺术效果。

在不失人物角色身份的前提下,基调色不变,衣服上的图案纹样则是随意发挥。很多艺术家在空闲时喜欢赏花、种花、养猫、喂鸟。这些爱好可以很自然地融化到作品中去。

总之,泥塑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以天然廉价的泥土做出的工艺品,风格独特,形象逼真,而且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为我国罕见的装饰品。它们博得了民众的喜爱,也向世人展现了黄土耕农的艺术才华。

五、发展

1919年辛亥革命之后,无锡的泥塑销售量售产值多达十万银元。

抗战时代,无锡失守,无锡泥塑的承传和转型一度转入了低潮期。他们的存活已经成了难题,原本投身这个产业的泥塑匠人们,十有八九都改了行,只有少数一部分在零散创作。

抗战完结后,陈果夫曾经想要重新复兴无锡泥塑制造业,在无锡当地创立了“中国塑像公司”,想要吸纳曾经在这个产业大放异彩的手工艺匠重拾这一产业,但是局势不稳,遂作罢。

今天我们看见的惠山泥塑基本上是空心的,那是在1922年,当时的匠人们从日本的泥塑中获得了启发,为了让泥塑看上去更为轻巧和立体,将泥塑的内部展开调控。

彩塑 表情很生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