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让我们站在孩子的后面
孩子睡了,我轻轻的帮他压了压被角,打开小夜灯,慢慢地关上了门。坐下来,回想今天在路上我俩的交流,反思自己今天的做法,也许,我做对了。
放学后,孩子照旧主动写作业,我改作业。他写完后对我说只差一项作业了:想一种课间可以玩儿的游戏,并写一张手绘页。我问他想到什么了,他说不知道,并询问我小时候都玩儿什么。我的脑子里迅速搜索出了踢球、跳绳、打乒乓球、玩儿玻璃球、跑步,甚至还有跳人马(小时候高年级的野蛮游戏:一个人弯腰支撑逐级升高,其他人助跑后按着他的后背或者脖梗子从他头顶上跳过去,失败了就交换角色)。当我活灵活现地介绍给孩子的后,他一一给予了否定。“那怎么办呢?”他的语气里有了焦虑和不满。
突然,我意识到了我的替代造成了他的依赖!我必须让他自己想办法把“他自己的这件事”完成!为了打破不良的交流环境,我说回家再写吧。
到家后我不再主动提游戏的建议,只是提醒孩子抓紧写作业,然后看新闻。他抓耳挠腮地问这问那,我索性去阳台收拾东西,隔着玻璃窗看他思考。看到他准备动笔时,我赶紧巧合地出现,问他想到什么好游戏了。他高兴地说“摸十”,是他们以前学过的一种手指游戏。看着我迷惑的眼神,他非常耐心地和我玩儿了一局,然后我们一起完成了手绘页。
孩子的任务需要孩子自己完成!家长的陪伴不是替代,适时的反问“那该怎么办呢?”,会让孩子渐渐断了再寻求替代的念头,老师的惩罚和批评会让孩子记住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孩子开学第一周拿队旗时忘了带白手套,现在他每周日都会检查书包里有没有白手套;有一次他穿校服忘了戴领巾被检查员提醒,后来他主动放到我的包里一条红领巾;前几天他的一项作业没有签字,这两天总是一项一项检查我签字了没有……
没有批评就没有教育,没有教育就没有改变。我觉得学习不仅仅是指听讲学习中的一次学会,还包括尝试失败后的错误改正,甚至更多的学习都是从错误资源中吸取到的教训。如果我们站到孩子前面,把他该思考的问题,该承担的后果,该改变的行为都给挡住,他还能记住什么是“应该的”吗?
有个学生和家长经常因为学习的事儿和家长发生矛盾,家长总是很真诚地对老师说“请老师严加管教,家长一定大力支持!”可是当孩子一旦犯错以后被惩罚时,家长就会说“孩子睡的太晚了,他已经知道错了,孩子的身体不舒服……”其实,为什么孩子会熬到那么晚呢?真的是因为被惩罚吗?还是孩子在“慢慢地等待着保护伞”的出现?当我们习惯了以爱孩子的名义对他们提供各种保护的时候,他们也就失去了“切肤之痛”的体验,减少了“挫折教育”的效果,自觉自律更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记得有一次一位家长气呼呼得打电话质问我孩子在学校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我只有一句话:“让孩子来找我!”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处理本身就是一次最好的成长机会,为什么我们作为家长要去剥夺呢?
做个好观众吧,让孩子成为自己成长的主角,去体验喜怒哀乐,去感受人情冷暖,去完成他自己该完成的任务,去接受他应该要接受的结果。我们看着就好,鼓励就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存在就好。
顺其自然,方能培养出孩子的“为所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