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驴得水》讲一个电影外的人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驴得水》,讲述了民国时期在一所偏远学校中,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故事。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又有魔幻现实主义感的故事。看完电影心里也不是舒服,说不出来的感觉,那么荒诞又那么真实。正如电影里美国人的台词:“不可思议的中国”。
▲美国人(截图)不过今天我想说的不是这部电影,而是从电影里孙校长所引起的一些思绪。三民小学校长孙恒海,他发誓改变底层农民的贫、愚、弱、私,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战乱的年代,黄土高坡贫穷落后的乡村,建立起一座小学。
▲孙校长(剧照)为了维持学校,把驴虚报为老师,为了保护学校,减掉女同事头发牺牲自己女儿,冠冕堂皇地为自己的理想牺牲周围人,为了成为一名乡村教育家。为了改变中国,最后被中国所改变。
不能否认孙校长为中国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但是。我们能否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其他人?电影里还有一个细节,故事发生地是在一个小学,教师们也口口声声为了学生,但全剧里面没有出现过一个学生。
我也不想在这里把孙校长这个角色拿出来批判一番。上述想表达的是,在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建立一所学校十分艰难。但是,并非没有人做到。
▲榕江一中榕江一中,是我读书的高中,现在是一个普通的县级高中。榕江一中前身是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创建于1940年(与电影里三民小学成立时间差不多),创始人及首任校长是黄质夫,爱国知识分子,著名乡村教育家。
黄质夫,1896年生,江苏仪征人。中国乡村教育先驱之一,东南大学毕业,创办主持江苏界首、南京栖霞、浙江湘湖和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前后长达二十余年。力倡“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乡村学校化,学校乡村化”的主张,建立了独特的乡村师范教育体系、系统的教育方略和富于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曾在中国教育发展史特别是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上起到过积极的倡导、示范作用。
▲黄质夫黄质夫一生怀抱“救百万村寨的穷,化万万农工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的理想,决心培养大批“既有知识又能实干的乡村教师”。主持乡村师范时把愿意从事生产劳动和吃苦作为入学条件,厉行劳动建校,自力更生,勤俭办学,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去做灌输农民知识的教师,改进农民生活的导师,发展乡村社会事业的领袖。
黄质夫先生,是三民小学孙校长的理想型。现实永远比故事更传奇,这里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中国,也有更不可思议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