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出生地考究
神奇安江:鬼谷子出生或隐居地
本人最近在学习宋朝诗词的时候,通宵夜读,发现有一名宋朝诗人说鬼谷子最后隐居地是清溪(沅江)旁边的峡州(安江),并赋诗一首。真的大吃一惊,你们知道这个信息吗?
《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鬼谷子》共十四篇,其中的转丸,却乱已失传。该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为后世了解纵横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参考。、
说其(鬼谷子)姓王名禅字诩,号鬼谷,民间称为王禅老祖。“鬼谷”之名,由其出生地或隐居地而得,但是具体是那里还有争议,且很大。
最早记载鬼谷子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卷069·苏秦列传》中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子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但据中华书局再版重印的《辞海》和其他有关文献称:“鬼谷子……居汉滨鬼谷山”,这里的汉滨指汉水之滨,能符合这个要件的只有石泉。
鬼谷子被喻为纵横家之鼻祖的原因是其下有苏秦与张仪两个叱吒战国时代的杰出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称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其著作有《鬼谷子》又叫做《捭阖策》、《本经阴符七术》言练气养神之法。
道教认为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民间亦有传说鬼谷子是命理师的祖师爷,在道教中鬼谷子尊号为玄都仙长。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而《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用以修心修身。《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北宋1074年以前,安江就叫峡州,为南江十六州之一,北宋占领南江以后改名安江!
唐朝贬谪巫州龙标的王昌龄有诗一首:
《梅道士水亭》
金刚波若傲吏非吏,名流即道流。
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
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
往来迷处所,花下问鱼舟。[一作孟浩然诗]
金刚波若傲吏非吏:一作傲吏非凡吏。 王昌龄贬谪到共工部落后裔--洪江苗组建的蛮州龙标所作。作品点名安江下游的桃花源、沅江(清溪)和鬼谷三个地名。
还有其他诗词为证:
年代:宋 作者: 郑清之
《山行》
山行心迹已双清,骤见清溪眼为明。
鬼谷洞前符竹在,观音岩下魶鱼行。
宗师宴坐空余石,龙女分流不作声。
人影交横到林薄,绿烟深处一猿惊。
清朝黄遵宪写于安江下游的常德诗一首:
《和钟西耘庶常德祥律门感怀诗》
东西南北走舟车,虎穴惊看插邑闾。
七万里戎来集此,五千年史未闻诸。
考工述物搜奇字,鬼谷尊师发秘书。
教训十年民力盛,倘排犀手射鲸鱼。
在古代,蛮与戎是不同的,蛮指南蛮,戎指北方民族。来到五溪之地的戎只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逃避民族矛盾的共工部落。共工部落属于炎帝的西北部落,在黄河上游与皇帝部落的大禹作战时战败,被发配到河北的北京附近,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逃避民族仇杀,举族南迁。
盛唐襄阳山水诗人孟浩然在诗中也写到五溪的清溪。他在《山中逢道士云公》诗中写道:“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荆山子”为道士云公之号,云公为人名。
那么,清溪也就当在荆楚之地。
鬼谷子作为楚人曾经云游中原,留下不少遗迹故事:
《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则称(苏秦)“东师事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句下裴骃《集解》云:“徐广曰颖川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
又按云:“《风俗通义》曰,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
司马贞《索引》云:“鬼谷,地名也。扶风池阳、颖川阳城并有鬼谷墟,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
又乐台注《鬼谷子》书云,苏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
清·同治《远安县志·山川》云:“鬼谷洞在县南五十里,清溪寺以西五里。洞门高阔……相传鬼谷子讲易所。”洞旁有明代残碑一块,存留文字可辨识者云:“清溪寺山后五里许,有大仙洞,系战国时鬼谷大仙……修真之所。”
“嘉靖三十一年,有山东道人程景山者,游历荆楚至清溪,慕洞幽奇商寺僧建庙,藉以静修。”
又有人认为,鬼谷子隐居地在河南淇县云梦山。1994年10月,全国首届鬼谷子研讨会即在淇县召开。鬼谷子究竟隐居在什么地方,传说中有十多处,而五溪之清溪则是其中之一。
清溪在什么地方?全国叫清溪的地方很多,而在楚国境内的只有一条:沅江!
晋郭璞诗云‘清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谁何,云是鬼谷子’。
《水经注·沅水注》【原文】“ 沅水出牂柯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镡成县,为沅水。
东过无阳县,无水出故且兰,南流至无阳故县。县对无水,因以氏县。无水又东南入沅,谓之无口。沅水东径无阳县,南临运水。水源出东南岸许山,西北径其县南,流注于熊溪。熊溪南带移山,山本在水北,夕中风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山以移为名,盖亦苍梧郁州,东武怪山之类也。熊溪下注沅水。沅水又东径辰阳县,县有龙溪,水南出于龙峤之山,北流入于沅。沅水又东,滏水注之。水南出扶阳之山,北流会于沅。沅水又东,与序溪合,水出武陵郡义陵县鄜梁山,西北流径义陵县,王莽之建平县也,治序溪。其城,刘备之种归,马良出五溪,绥抚蛮夷,良率诸蛮所筑也。所治序溪,最为沃壤,良田数百顷,特宜稻,修作无废。又西北入于沅。沅水又东,合淑水,水导源椒溪,北流注沅。沅水又东径辰阳县南,东合辰水。水出县三山谷,东南流,独母水注之。水源南出龙门山,历独母溪,北入辰水。辰水又径其县北,旧治在辰水之阳,故即名焉。《楚辞》所谓夕宿辰阳者也。王莽更名会亭矣。辰水又右会沅水,名之为辰溪口。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溪、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
【译文】
“沅水发源于样柯郡且兰县,称为旁沟水;又往东流到谭成县,称为沅水,往东流过无阳县,
无水发源于旧时的且兰,往南流到无阳旧县城,县城面对无水,因此以水为县名。无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沅水,汇流处叫无口。沅水往东流经无阳县,县城南临运水。运水源出东南岸的许山,往西北流经该县南边,注入熊溪。熊溪南流绕过移山,移山原在北岸,夜间风雨大作,天明以后,山就移到水南了,因而名为移山,这也是苍梧郁州、东武怪山一类怪事。熊溪一下注沅水,沅水又往东流经辰阳县,该县有龙溪,发源于南面的龙娇之山,北流注入沅水。沅水又往东流,有涤水注入。溢水发源于南面的扶阳之山,北流汇合于沅水。沅水又东流与序溪汇合,序溪发源于武陵郡义陵县的都梁山,往西北流经义陵县一一就是王莽的建平县,治所在序溪。刘备向株归挺进,派马良取道五溪,安抚蛮夷,就率领蛮族诸部落筑了序溪的县城。所辖序溪一带,土壤最肥沃,良田数百顷,特别适宜种稻,长期以来耕作不废。序溪又往西北注入沅水。沅水又往东流,汇合了淑水。淑水发源于淑溪,北流注入玩水。沅水又往东流经辰阳县南边,东流与辰水汇合。辰水发源于辰阳县三山谷,往东南流,有独母水注入。独母水水源来自南方的龙门山,流过独母溪,北流注入辰水。辰水又流经县北,旧治所在辰水以北,因名辰阳,就是《 楚辞》 所说的:夕宿辰阳。王莽改名为会亭。辰水又在右边汇合于沅水,汇流处称为辰溪口。武陵有五溪,叫雄溪、横溪、无溪、酉溪,辰溪是其中之一。溪水两岸,全是蛮族所居,所以称这一带的蛮人为五溪蛮。”
而唐代王昌龄、孟浩然、李白所写的“清溪”,被诸多诗评家、方志作者认定在今怀化,当阳、远安、南漳县境内、或者三峡的峡州似当有误。
另外一个地方远安在历史上就认为是鬼谷子隐居地,也有争议。如《舆地记胜》卷七十三《峡州》注引北宋初晏殊《晏公类要》谓“远安有仙居洞,乃鬼谷子所隐。洞之竹叶上多生符篆,文如籀,俗云鬼谷子遗迹。”这里所云临沮,则为梁代的临沮。也就是说,宋代的远安是梁代临沮故地。苏轼、苏辙或受此影响,以为“清溪”在远安。其实,郭璞任临沮长时,远安地属高安县。所以嘉祐四年(1059)十一月,苏轼兄弟赴京途中经过峡州时,二人各作诗一首《寄题清溪寺》。诗题下均自注曰:“在峡州,鬼谷子之故居。”或许便是误信了晏殊所言。不仅远安有清溪寺,当阳也有清溪。
年代:宋 作者: 苏轼
《寄题清溪寺?在峡州,鬼谷子之故居?》
口舌安足恃,韩非死说难。
自知不可用,鬼谷乃真奸。
遗书今未亡,小数不足观。
秦仪固新学,见利不知患。
嗟时无桓文,使彼二子颠。
死败无足怪,夫子固使然。
君看巧更穷,不若愚自安。
遗宫若有神,颔首然吾言。
也许是出于对晏殊、苏轼、苏辙的否定,四十年后的元符二年(1099),也在十一月,苏轼、苏辙的好友,赵德麟、李廌、晁说之等人亲自到清溪考察了鬼谷子隐居。不过,他们所到之地则不在峡州,也不在保康。
年代:宋 作者: 李廌
《从德麟自中卢游灵记事》
青溪翠壁泻琮琤,洞府犹传鬼谷名。
幸有六经堪送老,不思唇舌慕从横。
年代:宋 作者: 晁补之
《贵溪徐氏招隐园昔王表避乱居此山依之者数千》
鬼谷西来一丈清,三山箕拱慰高情。
时平尚欲依王表,南斗逍遥毕此生。
【原题】:
贵溪徐氏招隐园昔王表避乱居此山依之者数千家其诗云逍遥入南斗者也
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变动频繁、复杂,要读懂它也十分困难。以上所言,未知当否,还望专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