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应是一种信仰
当春节与圣诞冲撞,当屈原与耶稣相望。我们是否会在“饺子”与“南瓜饼”中迷惘。我想说的是,在所谓“洋节”盛行的时代,坚守和重视传统节日便是重塑民族信仰。
中国的青山绿水蕴含在民族节日的信仰之乡。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几千年前,我们不认识耶稣,不知道南瓜饼是什么味道,却早已被饺子、元宵所象征的团圆所感动。只能说我们的根我们的源蕴藏在传统节日中,中国的青山绿水蕴含在民族节日中,换言之,在信仰之乡。
洋节扬不出中国的信仰。我并非是个狭隘的“民族文化论”者,在当今的时代中,世界开放包容,学习吸取新的知识文化有益民族发展已经获得共识。与此同时,世界一体的时代,世界变得太快,我们试图前进,努力追赶,于是很多人便丢掉了传统,那些象征着民族精神的节日被抛诸脑后,许许多多的年轻一代喜欢在红酒玫瑰里感受新时代风格的洋节喜悦。可笑的是,大多数在西餐厅里预订了感恩节、圣诞节晚餐的中国人们并不清楚这些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含义。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节日,这些节日承载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与个性特征,也是民族繁衍至当代的历史血脉延续和见证。所以过节的意义理应如此——回忆民族历史,了解自己的血脉之源。无论你是否喜欢吃粽子,到了端午节,当你看到粽子的时候会自然地想起它背后深刻的文化意蕴。屈原——这个执守真理,不屈强权的伟大人物,他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怀以及决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为国而死的气魄与力量在几千年后仍然能穿越历史时空通过传统节日震撼涤荡我们的心灵,使无数中国人为之感动。这便是传统节日的特殊魅力,它使我们能够与历史人物以一种这样的方式进行对话找到精神共鸣。这是我们所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应当清楚的是,这绝不是文化糟粕,而是我们应该永远坚守的民族信仰。
记忆并非累赘,传统节日仍是中国最宝贵的记忆。卡尔维诺曾说:“记忆也是累赘。”这话放在传统节日上,我是大不认同的。“能够影响一个人终身价值观的必定是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这话出自王开岭先生所著《古典之殇》中。同样地,在这本书中,王开岭先生也表达了对宝贵传统文化失落的感伤与叹惋。似乎从很早开始,在中国被强行打开国门之时,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注意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失落。在对世界文化吸收借鉴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的“食量”似乎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在“拿来”一些文化的同时又要“丢掉”一些文化。在沈从文最负盛名的小说《边城》中,我们明白那小城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在外部文明的侵扰下必然会像爷爷一样死去、会像白塔一样走向崩塌,我们惋惜,我们忧伤,为什么?因为我们舍不得那里“供奉”着的人性,那秀丽的风光,那古朴的社会孕育着纯净的人性美,我们至今也怀念着的东西就在那小城里。令人感伤的是,我们走了这么久的路,居然已经走向了怀念,因何怀念?因为今天缺失那“边城”里“供奉”着的一切。
唱有词有曲的歌,过有汁有味的节。“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这是一种悲哀,我想以这句话对那些热衷于过洋节而又不懂得其真正文化含义的人们说明,无词无曲便不叫歌,无本无源便不称为节。过节要过得有汁有味,要找到民族认同感,找到唤起民族力量的精神凝聚点。切勿过一个不知其源,不感其情的“伪节”。
耶稣圣母唤不起中华民族情感的共鸣,中秋端午方能汇聚炎黄子孙共中华的赤子之心。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宝藏,没有任何洋节能够取代。
卢新宁说:“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自此以后,请不必再怀疑传统节日的价值,不必终日奔波于红酒玫瑰,坚信中国节日的古树必能撑起民族的苍穹。
请重视传统节日!请重塑民族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