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167
2024-03-14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4-3-13 一百六十七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语音整理
雅言现在叫普通话,清朝的时候叫官话,那春秋时期就叫雅言。官方的口音又叫正,或者叫正音。
中国最早的词典叫《尔雅》。“尔”是接近的意思。“雅”是一个牙,旁边一个家。有牙,那说明就是用来咬文嚼字的,那“尔雅”就是用词要接近准确,发音也要接近标准。
我们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以什么样的地方的发音为“雅言”呢?当然就是以首都的发音为“雅言”。就好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那在周朝当然是以国都镐京的语音为标准语音,大概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话为“雅言”。
当然,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在中国有,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有一个标准语语音与地方方言的问题。
那一般来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的方言往往容易成为官话,也就是正音,或者说是普通话。而其它地方的方言也就仅仅是方言了。孔子是鲁国人,平时说的话应该是鲁国方言。但是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他是要讲普通话的。哪些场合呢?就是读《诗》,就是《诗经》;读《书》,就是《尚书》;执礼,也就是做司仪。在举行礼仪的时候,在这些重要的场合,他是要讲普通话的,否则的话就显得不够正式,也不够专业。
为什么要把普通话叫做“雅言”呢?我们知道《诗经》里有《大雅》,有《小雅》,这两部分合成“二雅”,记录的都是西周王畿的事。所谓王畿,也就是由周天子直辖的地方,类似于直辖市。
也就是说,西周的“雅言”,它原来就是西周王畿的方言。这里曾经是夏朝人的故地,所以这个“雅”也叫“夏”,“夏”和“雅”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在《左传》里就记载说周人常常自称夏,或者是有夏。西周300年的王畿,是天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这里的方言自然也就称为“雅言”,也就是全天下的普通话。
我们知道,《诗经》里边价值最大的不在于《雅》,而在于《风》,这个《风》,应该都是用各地方言进行创作的。除此以外还有《颂》,比如《商颂》用的是宋国的方言,《鲁颂》用的是鲁国的方言。
当然,这里的一些诗被采集并收入《诗经》的时候,肯定要经过周天子的乐官来校准音律,使之符合“雅言”的标准。由于时代的变迁,我们今天的普通话和当时西周时期的普通话差别已经很大了,所以我们用今天的普通话去读《诗经》的,往往发现它不够押韵,感觉比较拗口。
“行礼”,或者是孔子“执礼”,他讲的话当然用《雅言》,而不能用鲁国的方言。这样显得更加地道,更加正统。孔子在平时我们推测应该讲的是鲁国的方言。但是,在读《诗》和《书》以及“行礼”的时候,应该讲的是普通话。这样呢,就有一个顺从音律的意思,也有遵从文化传统的意思,当然也是尊重华夏文明的应有之义,也就是尊重周礼吧。
李零讲解
“雅言”,古书中的雅字与夏字有关,《诗经》大小《雅》,雅字,上博楚简皆作夏。夏是三代之首,在古代是文明的标志。古人都很清楚,夷夏之别主要是文野之别。“雅言”就是“夏言”,“夏言”就是古代的普通话。这段话是说,孔子在礼仪场合讲话,都是说当时的普通话,用当时的普通话引诵《诗》《书》。春秋末年的雅言,可能是古代的河南话(周语)或山西话(晋语),与古代的陕西话(秦语)或古代的山东话(鲁语)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