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020-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_7fa

目标瞭望台

1.理解文章标题的作用。

2.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

3.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微课直播间

背景资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新知积累

1.生难字

慨叹(kǎi)  玄虚(xuán)  脊梁(jǐ)    前仆后继(pū)

省悟(xǐng)  倘若(tǎng)  诬蔑(wū miè)  诓骗(kuāng)

2.词语释义

(1)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2)为民请命: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

(3)诓骗:说谎话骗人。诓,哄骗

文本研习

目标1:理解文章标题的作用。

1.说说文章标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用。

【思路点拨】

议论文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从标题本身分析,看是论题还是论点;(2)从修辞角度分析,看标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3)从内容角度分析,看标题是否吸引读者、激起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是否突出文章中心。

【理解突破】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        ”和事件——“            ”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它以 

    的形式出现,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

目标2: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

(文章标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用)

目标2: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思路点拨】“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

【理解突破】

在古代,“中国的脊梁”指:(1)“埋头苦干的人”:指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                      等人。(2)“拼命硬干的人”: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如                      等人。(3)“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如                      等人。(4)“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                      等人。

就现在来说,“中国的脊梁”是指那些有确信, 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人们,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目标3: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3.结合课文3-5段内容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所运用的批驳方式。

【思路点拨】

这是一篇驳论文,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

反驳错误观点有三种形式:(1)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2)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3)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

【理解突破】

本文3-5段通过                      驳倒对方的论点。

本文第3段开始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他信力”“自欺力”这是作者在本文里特地造的两个新词,这两个新造的词和原词“自信力”一对照,就显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义。

第5自然段从正面立论,这是3、4自然段所揭示的逻辑结论。既失掉“自信力”又失掉“他信力”走上自我麻醉的道路,就是“发展自欺力”的表现,这一语道破了反动派自欺欺人的实质。

批驳具体表现在:(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        ”。(2)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不是“        ”。(3)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醉的“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运用的批驳方式)

重难点归纳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

本文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只能得出:信“地”、信“物”、信“国联”,这分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作者在驳倒了论敌的论点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课时综述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文段训练场

阅读下边文段,回答问题。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文中要批驳的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

2.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本文语言具有嘲讽意味,请从第一段加点词“总”“只”“一味”中任选一词加以赏析。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本研习】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问句。

2.(1)毕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2)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3)屈原、关汉卿、海瑞;(4)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

3.驳论证的过程 ;(1“自信”;(2)“自信”;(3)“自欺”。

【文段训练场】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3.“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指“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这些词语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尖锐泼辣的语言,极富讽刺意味。

习题

第1题

一、基础知识

根据拼音在括号内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

山川、田野、村庄全被白茫茫的大雪lǒng zhào(    )着。“多美啊!”她不由kǎi tàn(    )道。

解析

笼罩 慨叹

第2题

二、阅读理解

阅读张雨的《自信助人成功》,完成2—4题。

①有人请教林肯成功的经验,林肯是这样回答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多的知识,进入更高的境界。我的成功经验就是自信。”由此可见,要想成功,首先就要自信,自信助人成功。

②自信,首先要不惧外界的冷嘲热讽,树立奋斗目标。我国著名数学教授华罗庚,小时候并不聪明,学习成绩很差。由于他的不聪明,小学时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只拿到一本修业证书。他的数学成绩也不好,读初中的时候,他的数学还是通过补考才及格的。因此,同学们都笑他,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废物”。当别人这么叫他的时候,他就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数学成绩提高。从此以后,他笨鸟先飞,别人学习一个小时,他就学习两个小时。经过努力,他终于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成绩,最后还成了闻名世界的数学家。

③自信,就是在别人都不相信你时,你要更加努力奔向目标。波尔是丹麦的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曾获过诺贝尔奖。当他还年轻的时候,就提出了量子论。有一次,科学家们举行一个学术讨论会,当讨论到波尔的观点时,权威们否定了他的量子论。但权威的话没有毁掉波尔的自信心,反而使他更加振作起来。因为他心里清楚,他的这种理论是正确的。于是他开始实验,为理论找起证据来。后来,很多科学家也通过实验证明了波尔的量子理论的正确性。波尔出名了,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④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一位父亲带儿子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说:“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着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家里很穷,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我也有为梦想奋斗的权利和义务。于是,从那以后,我便树立了自信心。”

⑤有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并不是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缺少自信。拿破仑曾说:“胜利不站在智慧的一方,而站在自信的一方。”自信是人生不竭的动力,人生中的一切都立于自信的基础上。

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自信助人成功”这一中心论点的?

                                                                           

选文第④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从论证方式来看,选文和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解析

从三个方面:①自信,首先要不惧外界的冷嘲热讽,树立奋斗目标;②自信,就是在别人都不相信你时,你要更加努力奔向目标;③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

举例论证。列举伊东布拉格战胜卑微取得成功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穿越卑微,拥抱梦想”的分论点,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自信助人成功”。

选文是立论,直接提出“自信助人成功”的论点并加以论证;课文是驳论,批驳对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一错误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