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杂谈读书万物生灵

地理的故事

2017-06-14  本文已影响33人  扶民

为什么丹麦人偏好静谧的书斋?西班牙人热衷于广阔的天地?日本总是千方百计想要扩张?瑞士则想方设法追求中立?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和历史发展与其地理因素究竟有何关系?房龙《地理的故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位作家,房龙对世界地理学和气像学谙熟于心。他用文学的手法,对地理环境与国家历史演变、民族性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独特的分析,而且颇具说服力。房龙说:“这是一本有关人类的地理书,也是一本有关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地理书。”“我更注重地理学的人文意义,而不是经济问题,这个现代化生产的时代已给予它太多的含义。”世界上任何一块土地的重要性都取决于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以科学、商业、宗教或某种艺术形式为全人类的幸福所做出的或大或小的贡献。

“地理环境与心态特征都深深扎根于任何一个民族之中,地理与心态密不可分,心态由地理而生,同时心态也在改造着地理。抛开其中之一,孤立地去探讨某一方面,这种做法是片面的。如果对地理和心态的本质有了深入了解,我们就能够理解大多数民族的特性。”

房龙成书于1932年,这种地理的、历史的、人文的视角,解读民族性格与国家命运的变迁,被后来几十年世界国家与民族的变化所验证,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及其战后国家与民族的一些命运特征,更加证明了房龙的许多思想判断是非常正确的。

房龙对欧洲熟悉,写的也细些,全书近50章,综合部分约5章,有25章书写欧洲,写亚洲的部分也就13章,澳洲、美洲合计5章。他为荷裔美籍人,对欧洲老家的事了如指掌。

虽然地球表面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但是坚如磐石恒久不变却是没有科学的基础。高山在风雨的打磨下,每1000年减少3英寸,按此速度,经过11600年喜马拉雅山脉就可能不存在了。阿尔卑斯山在61300万年后,会成为宽广的平原。地球直径,从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已经缩小了30英里。

在人类的煽动和刺激下,有时它改变的速度十分惊人,令人害怕。人类文明的发展,地球上惊天动地的变化,一瞬间就发生了。贪婪使得人类对森林一次次强取豪夺,一座座绿色的山林变成了一片片死寂的荒漠。沃土被雨水冲刷,露出丑陋的山脊。土地没有树根和草皮植被的保护,雨水找寻不到藏身之处,横行无忌,所到之处,满目疮痍。

北欧和北美大陆,在冰川时期,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冰雪,可以看到那些高明的拓荒者,花费了不到五代人的时间,就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气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美洲,勤劳的印第安人祖祖辈辈耕种着他们的沃土,由于西班牙的介入,良田最终变成了荒原。美国政府则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残忍地灭绝了美洲野牛。将土著人食物来源切断,那些无所畏惧的印第安人勇士,十分轻易地就成了臣服于他们的保留地教化居民。大自然最终也惩罚了施行者,了解美国大平原和安第斯山脉的现状,就会知道这是自食恶果。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房龙说:“幸亏统治者能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各国政府不再无视这种任意践踏土地的丑恶行径。”其实这一结论下的有点早,在二战后各个地方和国家的大规模铁公基建设,土地的工业化、商业化、毫无节制的住宅空间的膨胀发展,超大城市土地基本被柏油、水泥、塑料、玻璃等覆盖,文明的城市已经基本隔断了人与土地的关系,莫名其妙的过敏及一些莫名其妙的疾病不断出现,大面积土地实际已与生命隔绝,这种对自然环境的践踏,难道自然会无视不语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