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人文人文社科自然科普

“钟摆式漂移”——海南岛地理的前世今生

2018-05-18  本文已影响480人  萧烟

——“海南岛族群的来源分布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对海南的影响”主题报告

第一部分

 海南岛概述

海南岛,面积3.4万平方公里,四季常绿,为中国第二大宝岛。

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没有明显的季节界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旱雨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偏高,在22.5℃-25.6℃之间。

独特的环境和独特气候,为动植物群落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也为人类社会的迁徙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方沃土。

 一、大陆漂移、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造就了海南岛的今日模样

通过地图,若将海南岛与雷州半岛作为一个组合,以雷州半岛根部为圆心将它们顺时针移动,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几乎是严丝合缝地拼接到了北部湾对岸的中南半岛上,这让我顿然产生灵感,这块大陆是否发生过大陆漂移?

近50亿年寿命的地球,演变至今经历了太多的地理变迁;如今,我们看到非洲大裂谷正在生成世界第八大洲,那么北部湾周边地块在经历过数亿年地质变迁,有了这沧海桑田的演变就在情理之中了。翻开各地质时期的演变特征,我们不难从中找到相应线索,来论证海南岛曾经与中南半岛大陆就是铁板一块。

在海南岛的地质探测中,最老的地层为中元古界时期的抱板群,出露在海南西部的昌江和东方一带,可见海南的这一地块源于地球上的早期大陆,而非后来生成,它为数亿年前泛古陆的一部分,是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的分离结果。若把海南岛与雷州半岛看作史前一条大陆桥,那么这条“雷琼大陆桥”的裂变、分离、演变,其过程则横跨了地质构造期中的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

最早,北部湾很可能就是从广西桂南平原流淌出来的一条河流,由北向南奔腾,洋洋洒洒注入到茫茫南海。距今约2亿1千万年前的印支运动,印度洋板块东北缘与亚欧版块东南缘发生碰撞,纵贯中南半岛的长山山脉渐渐隆起,这条北部湾河床开始向地层深切,一条从北到南的裂谷由此生成。

在距今2亿1千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中,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发生剧烈碰撞,“杭州湾—钦州湾构造结合带”形成。在这条构造带的作用下,桂北隆起成高地,桂南则大面积陷落;在南岭及十万大山等漫长地带突起时,数条地质断裂带在桂南形成,直接造成了北部湾的大面积塌陷。在这地质上的中生代时期,雷琼陆桥发生大面积火山喷发,北部湾裂谷加速漂移,当时的河流渐渐发展成海沟,海水通过倒灌渗透到这块大陆的深处。

广西地质断裂带 钦州湾-杭州湾地理构造带

到距今6500万年至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相传这时有一颗行星在墨西哥一带撞向地球,一时尘烟遮天蔽日,地表温度骤降,进入绵长的冰川期,恐龙等地球上80%的物种灭绝;在这一时期,地质活动异常频繁,印度洋板块急速撞击亚欧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长山山脉这条漫长的板块拼接带快速隆起,使北部湾海沟拓展加剧,大陆快速漂移,同时伴随着火山喷发,“雷琼陆桥”渐行渐远。

经过漫长的地质阶段,到得后来的第四纪,即距今260万年起,在“雷琼大陆桥”中部以及西面相邻海域,上百座火山开始频繁喷发,成为中国史前火山活动范围最宽广、最强大、最频繁、持续时间最漫长的火山地区。

雷州半岛史前火山运动分布图

通过这一时期的火山运动,雷州半岛在火山集中的南部发生扭曲,使雷州半岛整体向东呈现V形折角;与之相连的海南岛,也整体向东北角发生顺时针偏转。渐渐,大陆桥中间地带发生塌陷,海水不时漫上了这个薄弱地块,琼洲海峡开始在这一时期时隐时现。

大约距今50万年左右,第四纪进入了尾声,经历过高强过火山喷发后的“雷琼大陆桥”,中部的沉陷陆地不再露出海面,形成了永久性的海峡,并且越来越宽,渐渐就成了琼洲海峡今天这面貌,“雷琼大陆桥”由此生成雷州半岛和海南岛。

这雷琼半岛的整个漂移过程,即为“钟摆式漂移”,也可称“扇面漂移”。

二、北部平原,中南山地,海南岛地貌的最终形成

虽然板块运动连同早期的火山都进入了睡眠或死亡状态,但地质作用的余威仍然在断续雕琢着海南岛地貌。

在海南岛东北,近期又形成了一条由西北—东南走向断裂带,并且还在持续拉伸,大有将文昌东部的土地分离成独立海岛之势。最近的一次“分离”运动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因为地质作用引起强烈地震,这条断裂带的活跃地段瞬间塌陷十余米,七十二个村庄被淹没在海底,当时的东寨河出海口由此形成了深切到内陆的海湾——东寨港。文昌南部的清澜湾,也应该是在这种地质作用的拉伸下形成今天这模样。

在海南岛的地理变迁过程中,因为火山运动造成岛屿有一定程度的顺时针偏转,化解了岛北地块承受的推力,因而琼北大地整体地势显得相对平坦;这一带的土壤多为火山岩风化土,含铁量高,以红土壤为主。相对应,海南岛中南部就承受了更多来自北部湾裂沟的推挤力量,使这地层扭曲抬升,隆起成大面积的山地;在这过程中,地层深处的花岗岩浆大面积侵入到地表,各种矿脉也被推挤到了地表的浅层,因而海南岛的金属矿藏多集中在西南部,如铁矿、钴铜矿、金矿等。

由于海南岛地理的精致紧凑,史前地质运动又极其活跃,中南部在山地隆起过程中承受不了快速增加的重负,最终一分而二,在中心地带形成了一条近乎笔直的断裂带,即“抱由—红毛”断裂带,也就是昌化江上游河谷断裂带;在这断裂带的两侧,形成海南岛呈东北到西南走向的两大山系,即五指山山系和黎母岭山系,海南岛的第一高峰五指山和第二高峰鹦歌岭,就分别位于这两个山岭的中心,相距不过几十公里,两相对峙。有了这条断裂带的存在,如今修建海南中线高速公路时,不得不绕开偏离了位于崇山峻岭中的中部重镇五指山市,而是沿着这条断裂带直通乐东县城抱由镇,再与西线高速公路的南段相连。

 纵观这个地理变迁的过程,最初的“雷琼大陆桥”形同一条长龙,向着浩瀚的太平洋蜒蜒游弋;到后来,这条东方长龙一分为二,海南岛从长龙的躯体上割裂开来,在四面海水冲刷下的塑造成了一只海龟;而雷州半岛更像一条破壳而出的长蛇,奋力向南海游来。

若说中南山地是海南岛的脊梁,从山地中流淌出来的一条条河流则是海南岛的血脉;从宏观角度俯瞰海南地形,因为有了海南岛的整体旋转,各沟谷的崩蚀也就形成了镙纹形状,从山地中流淌出来的一条条河流,自然就呈现出弧形走向;这形状,有人将它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巨大涡轮。

三、风水吉壤,生机勃勃的绿岛,动植物栖居的天堂

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在地形上的龟蛇组合,呈现出一个极有意思的中国文化符号,那就是它们正好构成玄武形象,即龟与蛇的组合。

有人说,上古的鲧就是灵龟的化身,也就是说灵龟成为他所属部落的图腾;鲧偷天帝息壤治水,最终被祝融氏斩杀在羽山之野。鲧的儿子禹继承了他的治水大业,他从鲧的失败中汲取经验,采用疏浚法治水取得成功,赢得帝位。作为夏部落继任首领的禹,与来自东夷、以蛇为图腾的涂山氏结合,凝聚成新的华夏部落,其图腾也就变成了龟蛇组合,并被奉为至上天神——玄武。

玄武为北方的方位神,但能调动南方水域;若单独展开中国的南海地图,这玄武自然就成了这一区域的北方神。海南省因为拥有辽阔的南中国海,陆海面积叠加使得海南由中国陆地面积最小省份上升为总面积最大省份,左侧的西太平洋岛链构成青龙,右边越南中部陆地向南海突起形成白虎,南海诸岛则呈现朱雀之象;这样,南中国海完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得到玄武大帝护佑。

当然这有点偏题了,但灵龟毕竟是东方的吉祥物,海南岛俨然就是鲧窃取的那块天帝“息壤”;海南岛中南山地的河流,就像灵龟的血脉流淌,这血脉形同一个巨大涡轮,推动着海南岛这个灵龟在苍茫的南海中披波斩浪,在浩瀚的历史中辗转浮沉……

撇开风水,但从气候环境上看,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四季雨水充沛,阳光灿烂,条件极其优越,因而成为动植物栖息的天堂,充满了生机。

由于海南跟大陆的渊源关系,海南岛植物种群与雷州半岛、桂南平原、以及中南半岛都很趋同;在一定海拔高度,都可以看到新生代以前的孑遗植物——桫椤的身影。而小环境的独特,海南岛的植物种群更得到优化,比如花梨木、沉香、紫檀、菩提、橡胶、槟榔、胡椒等经济植物,均以海南岛的出产为上品。

海南岛的古动物,也与大陆呈现一致性,如海南昌江的信冲洞发掘的古脊椎动物,包括灵长目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啮齿目、爬行目及鸟类、鱼类等,主要有巨猿、象、中国犀、最后的鬣狗和牛、鹿、野猪、豪猪、、鼠等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化石经检测距今四十万年,与同一时期的分布在岭南一带的动物具备趋同性,却有了一定差异。

天地造化,形成绝伦美丽的绿岛。

中南部山地,四周逐级沉降,形成海南岛丘陵、台地、平原等不同地貌,北面平地宽阔,西南平地狭长,东南部平地则多为山势阻隔;海南岛,虽然是从大陆中脱胎而出,却与母体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联。

独特的热带海岛雨林环境与地理条件,让海南岛不光成为动静物繁衍的天堂,也成为最适宜人类生存的乐土。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乘舟揖跨海而来,纷纷建立起栖居家园,海南岛的族群因此极其多样,地方文化也呈现出多元特征,成为专家学者研究中华民族人文迁徙的一个极好范本。

作者说明:

9月20日,本人有幸到西安参加2015年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针对大会“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部新型城镇化”主题,本人在分会场做了有关海南的报告“海南岛族群的来源分布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对海南的影响”,内容共分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  观地理变迁,叩探海南岛的前世今生;

第二部分  海南各族群的来源、迁徙、分布;

第三部分  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对海南岛的影响。

本文由其中第一部分PPT调整转换成文,是从个人视角出发叩探海南岛的地理成因;其中“海南岛大陆漂移”的系统理论,应该是本人在这里首次提出,连带海南岛的地势地貌形成,都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欢迎专家学者们探讨和赐教。

2015年9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