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一步,可能是最好用的工作态度
深夜读了一篇文章,《抽象一步是理想和现实之间一座坚实的桥梁》,看到标题的第一印象——不喜欢,真的好抽象。所幸还是点进去了,发现收获很大,理念很容易落地,值得分享给大家。
一、什么是“抽象”?
拆解,是一种逐渐具象化、具体化的动作。常见如年销售额目标拆解、活动SOP制定等,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方式。
抽象,是一种逐渐通用化、普适化的动作,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方式。
举个例子:假如要把一件经常做的事情(如写一篇文章)进行抽象:
抽象一步,能够抽象成一些小技巧(如收集常用优秀词句段),能更快完成这件事情;
抽象两步,能够抽象成一个工作流程(如选题、立意、定框架、填充、修改、配图、排版等),能提升个人工作整体效率;
抽象三步,能够抽象成一套工作逻辑方法论(如输入、思考、输出、渠道、转化、数据分析等),能带来投入产出比的增长……
一般,随着抽象的步数越多,需要的时间、资源越多,同时越难以获得外界的理解,也就难以获得他人的支持。
在运营者的角度看,最好的运营节奏就是——你永远比你的用户快/早半步。用户舒服跟得上,你也不用跑那么累。
人们都喜欢简单易懂的东西,所以,抽象一步就刚刚好。
二、抽象一步,可能是最好用的工作态度
不用憋大招,先着眼优化眼前的一步,把自己从重复或者无序中找出规律、有序来,释放一部分的压力,提升一部分的效率,这种提升肉眼可见,他人能直观看到。
反思自己,其实很多时候,我做得好的事情,就是做对了这一步,我只抽象一步的事情,往往比要抽象好几步的做得好,做得落地。
例如,我喜欢把一些重复要做的事情(如做一个个的电商主图),逐渐组成通用模版(主图模板),初期需要从零开始设计,后期使用只需改动部分内容即可,这大大加快下一次执行这个动作时候的效率。
如果是那些需要抽象好几倍的事情(例如做成一套完整的内容输出管理流程),我可能未必做得好,或者说,我不一定能够马上开始,有点像“憋大招”,心里总想着“如果给我一周/一个月不打扰专心致志地做就好了”、“如果我做好了这套流程/这套系统,我后面就牛逼了……”这样的想法。
可是,这种“大招”更像是理想状态,并非说不可能达到,但是不能够短期内达到,如果持续没有获得进度的推进、结果、反馈,那么这样的“大招”就会功亏一篑。
所以,工作中,抽象一步,才是更优解。
三、抽象一步,是抽象多步的必经过程
一步的抽象,随着数量的叠加,是能够组合成二步、三步的抽象的,这也就符合了“先开局,再迭代”的思想,是推进事情往更好方向发展的好方法。
对于那些困难重重的死结、死局,就是多步的抽象的结果。同样可以反过来,找到只要抽象的一步、一步、一步,逐一解决,通过这种迂回的、迭代的调整去解开。
引用文中的真实案例:
历史上的大的死结也是这样子去解的:中美对抗的死结,先打个乒乓球吧,打了球再让球队访美,一来二去最终建交了;二战后德法冲突的死结,先成立个管理两国煤炭和钢铁资源的委员会吧,建了这个委员会以后发现可以干比煤炭钢铁更多一点的事情,一来二去,煤炭钢铁委员会最终改名叫欧盟了;新加坡的经济困境,先去做鱼钩吧,这个能做,鱼钩能做了,自然的下一步就是更多的产业,一来二去成了今天的强国。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是通过多个“抽象一步”,可以让我们的现实从积累少量“脂肪”,先“微胖”,再到好看、丰满。
365天思考 / DAY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