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

妈妈打孩子理所当然,而爸爸打孩子却是不可理喻。有时候的确如此

2021-01-23  本文已影响0人  胡二哥之见闻

护犊子只是表象,根本原因是爸爸越权,所以愤怒。

每个人对家庭的贡献都不同,但都同样重要。

在有些家庭里,妈妈主内,爸爸主外。

这只是一种分工,就像社会里不同的人干不同的工作。

只是在当下环境里,“妈妈主内,爸爸主外”是个大趋势。

长时间模式的不可逆转,导致社会普遍性的低估了主内妈妈对家庭的贡献。

在家庭中,一旦分工确定,要想长久保持和谐,就必须承认对方的贡献和价值。

在妈妈主内的家庭里,养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是妈妈,爸爸只能作为次要责任人而不能上位。

可能有些人会说,爸爸妈妈在养育孩子方面具有同等的责任,的确如此。但从家庭角色分工的不同来看,谁主内,谁主责。

所以当爸爸嫌弃妈妈把孩子教的一塌糊涂时,这不仅否定了妈妈的贡献,也为家庭产生矛盾埋下了种子。

然而很多爸爸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觉得自己这是爱孩子的表现。

也有很多妈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通常把孩子的不良行为,归结于爸爸的漠不关心。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当感觉自己没用时,就会变得虚无主义。所谓空虚、寂寞大抵如此。

加上社会普遍性的认识,这些妈妈很可能更容易焦虑,所以很在意爸爸的任何“越权”的行为。

在其他方面越感觉没有价值的妈妈,就越在意别人对自己养育孩子付出的肯定。

在这方面,唯有爸爸主内也成为常态时,与妈妈主内形成平衡,才能有所改变。

然而,现在有些主内的爸爸,即使一开始家庭关系很好,最后劳燕分飞的也大有人在。

其中的原因都一样。

主外的一方很容易产生自我优越感,高估自己对家庭的价值,而对主内的一方指手画脚,导致主内的一方自我价值得不到承认而心生不平、产生矛盾。

这像极了那些当了权臣之后的人的改变,一旦位置变了,看问题的角度和心态就不再和以前一样了。

所以主内的一方越是以孩子为中心,越容易出现情绪、精神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另一半的肯定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