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内心的声音
3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华军教授主讲的《教师的自我认识和生命关怀》一课让我受益匪浅。
张老师既旁征博引又联系教师工作实际,讲解深入浅出,让一个有着25年教龄的老青椒,对教师这个职业重新进行审视。张老师关于生命关怀的论述更是直指我内心深处,触到了我心中最柔软的那部分,让我倍感温暖。
“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的内心的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对话中。”课堂中张老师分享的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一、在自我认识中建立“我”和世界的关系。
要成为一名好的老师,我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他人反应的自我感——这是一对真实的矛盾。要学好这一课,我必须进行一次孤独的旅行,深入探索我自己的同时,我寻求他人的帮助去认识真正的自己——这是充溢在内心世界的许多悖论中的又一对矛盾。(帕默尔《教学勇气》)
教师的自我认识和生命关怀对自我的认识最要紧的是,如何在碎片化的日常生活中,在可能是相互冲突的角色中寻找一致的意义和价值。首先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人,有思想,有情感还有情绪,我们具备人的所有小情绪,但同时,我们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我们要传道授业解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甚至是约束自己,遵守职业道德,坚守底线,做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
二、向未知开放的教师
马克辛.格林在《教师作为陌生人》一书中这样说到,教师作为陌生人:“如果教师认为自己处在一种完成时,是固定的,就像他们面前的桌子或者他们身后的黑板一样,那么他们就无法让学生真正的思考或者学会学习的”。
教师要经常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要能够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甚至包容学生的跑偏。如果没有这种包容,受难的痛楚总会引导我们过早地消解这种紧张,因为我们没有理由忍受这种痛苦。我们会在沉静的教室里自问自答(这又造成了更多的沉默);我们对不同意见居高临下的干预打乱了我们的学习计划(即使我们说我们是欢迎问题的);我们会惩罚那些跑题的学生(无论他或她多么有创意),把他(她)拉回到预定的主题上来。
范梅南在《教学机智》中这样说道:教师面对他的第一堂课的那一刻,不能使他成了老师……在与孩子的实际生活中,在许许多多的微小经历中,人作为母亲或老师的意识就产生了……教育的关系被描述成为成人和孩子间的一种强烈的个人关系……教师不能强迫孩子接受老师——教师的地位最终必然通过从学生的给予中赢得。我相信大家对这句话都有深刻的体会。就像任明杰老师说的那样,他请假的时候,别的老师去代课,他的学生只要他们的任老师。在学生的认可中,任老师知道学生是多么 喜欢他,一刻也不愿意离开他。
教师要善于设置开放的课堂,而不是完全设计好的课堂。在完全设计好的课堂中就进入了封闭的课堂,关闭了交流的可能性,关闭了有意义的交流的可能性,学习是不会发生的,有的只是输入和输出。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学习。教师放下预设会有精彩的创造发生。
教师必须在充分的自我认识的前提下才有力量去回应环境,回应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拒绝道德绑架
对教师道德的绑架有很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看似是教育界一条无懈可击的名言真理。然而细思之后,却感到一种深深的恐惧与无奈,这实际上反映了当下教育中过于轻视老师的现状。教育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不是老师单方面的事,片面地强调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忽略学生群体自然存在的参差差别有失妥当。毕竟,再好的老师面对表现各异的学生其能力也是有限的。
孔子当了一辈子老师,弟子三千,但贤人也只七十二而已。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学生是否成才受学生本身、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除此之外,下面这些教育“名言”同样让老师感到“被绑架”。
选择教育就是选择清贫,选择寂寞
表面上是对教师师德的一种赞扬,但是将老师至于“清贫”的框架之内,实际上是对他们的道德绑架。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不管是什么职业,只要是进行合法劳动都应该值得尊敬。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像是对广大老师群体的忽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教育应该是美丽的生长,而不是悲壮的牺牲。任何职业都不需要同情或仰慕,将教师推到这样的高台之上,实际上是最大的不尊重。
不管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还是“教师是太阳地下最光辉的职业”都有些不切实际。只有站在讲台上教过书的老师才能真正对这一职业有所体会。
还有的家长把教师作为保姆,让老师包班孩子的一切事物。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经常问一问自己,“我是谁”,老师作为一个人会有感觉,有情绪,思想上会有变化,会和环境建立关系。我们要善于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挖掘对我们的成长有意义的素材。
四、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现在用量化的指标来评价老师,忽略了老师的感受。比如我们可以量化一个老师上了几节课,批了多少作业,辅导了多少学生,老师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付出了多少情感,具有多少奉献精神可以量化吗?显然是不能的。但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的差别恰恰就在这里。
教师被置于一种矛盾中: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又要求他们忽略自己的感受。如果长期得不到关注就会冷淡麻木倦怠,教师的生存状态被关注的只是冰山一角,未被关注的是海平面下更大的冰山。
我们需要被关注,被呵护才有能力去回应学生的心灵。上周在区中专听了两节示范课,课后王校长让两个老师谈谈备课过程,结果两位美女教师都掉下了眼泪。这就是她们被关注的结果。
说出内心的恐惧就是让别人和我们一起面对恐惧。所以教师一定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要善于表达,善于分享,敢于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要知道我们有一些恐惧担忧焦虑等情绪是很正常的,好多人和我们有着同样的心理。
有些路走起来,也许会很难,但是不走下去,你就会各种拐弯,终究找不到想要走下去的正途。所以人生路上再多艰难也无法阻隔,我们唯有多关注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动摇,坚持做自己。这样才更有意义。
五、建立和学生的关系
“他选择成为艺术家因为他感觉他自己是不同的,但很快他又意识到,除非他承认他是和别人一样的,否则他既无法拥有他的艺术也无法保持他的独特性。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艺术家不会蔑视任何事情:他们注定要去理解而不是评判”这是加缪在1996年获得诺贝尔奖后的致辞。这句话也可以同来评价师生关系。教师也要多理解学生。
我作为教师无法在孤立的关系中去认识自己。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个孤岛。作为教师,我们是各种身份交织的存在,重要的不是我们的身份,而是在各种身份中理出具有持续意义的链条,感受价值的完整性,实现价值观的统一。
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不经意的精彩瞬间,我们可以走进学生的内心,抓住教育契机。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持续的关注,持续的功夫和修养。学生有着丰富细腻敏感的内心,接近学生内心的时刻是转瞬即逝的,也是不能被设计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表达他们的情绪,用语言而不是对抗来表达。平等而不是凌驾于孩子之上,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容忍孩子的合理性错误,不要遏制孩子的个性发展。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人一生要做点错事,做错事就是长见识。
理解而不评判,共情而不批判,不指责,不命令。认真去倾听,回应孩子的需要,建立和孩子的关系。帮孩子战胜对未来的不确定的恐惧。引导孩子用语言而不是用对抗来表达他的情绪。孩子的脑海里装满了恐惧就装不下梦想。
六、用教育叙事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通过谈自己的害怕和不安,教育工作者就逐渐克服了害怕心理,并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而不是学生们很容易感知的试图隐藏害怕的专制的伪装,谦逊地承认了害怕。通过谈论自己的感受,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常人,表明了自己和学生共同学习的愿望。
教师要做的是与他人创造一些对话性的社区来倾吐他们的感受和经历,这样的社区有的在教师休息室、大厅或者教师自然产生了。另外一些对话性社区则可能需要在特别的时间可空间有意识的创造出来。这就是教育叙事。青椒小伙伴每天都在群里分享他们的教育叙事,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授课经历,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大家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相互帮助共同提升。如果坚持写教育叙事,我们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遇到问题,逃避不是办法,在逃避中就失去了理解自我的密码,这个密码不可能是别人给你的,必须是我们自己去寻找。
七、日常生活中持续的修养功夫
1、智性生活:阅读阅读再阅读。
2、寻找、建立、进入学习共同体,和志同道合者共同研究。
3、在教学中进行持续的反思,观察,思考,记录。
4、把自我成长作为一生的功课,在看似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意义、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