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的改变
周更群第七周的命题作文,题目是《这些年我的改变》。为了有一个更客观的视角,我从老公和好友那收集了他们眼中我这些年的改变。大家的反馈集中在三点,一是变成熟了,处理事情更游刃有余了;二是变强大了,能保护和照顾身边的人了;三是变平和了,很少抱怨和指责,能很快消化自己的负面情绪。虽然我自认为我的改变不止于此,还有很多认知和能力上的提升。但是仔细想来,给我反馈的人,与我相识相知少则5、6年,多则20几年,他们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如果追溯这些改变的起点,我想是从19岁我上大学开始的。经过十几年时光的淬炼,我从一个习惯了依赖他人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可以让人依靠的成年人。其实人生数十载,重大的转折点寥寥无几,在这些转折点上,我的人生轨迹悄然改变。我在记忆的长河里回溯,找到那些改变我人生的重要时刻,这些时刻,足以表明我如何成长为今天的我。
一、北京,北京
19岁,高考志愿栏,无一例外我填的都是北京的学校。9月,我如愿以偿的来到了北京,从此开始了往后十三年在北京的生活。来北京的初衷很简单,我的家乡是一个N线小城市,闭塞保守的人情社会,生活枯燥而单调,从小我就在电视和报刊杂志上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同龄人精彩的生活,我渴望到更广阔的世界去。首都北京,成了我的首选。
大学伊始,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丰富的校园生活,从未接触过的专业知识,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当我还是一个对编程一窍不通的菜鸟时,保送来的同学已经是可以代表学校参加ACM竞赛的编程大神;当我的英语口语捉襟见肘的时候,同学的英语发音已经美式英式随意切换,在口语课上畅谈中学时的交换生经历以及高考后的美国之行;当我还对数学分析抓耳挠腮的时候,大神级的学霸已经用满分刷新了我的认知上限。来自大城市的同学们更是让我惊叹于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综合素质,他们很快就在各种社团活动中大放异彩,在学生会崭露头角。随着与同学们的接触越来越多,我才知道原来高中也是有全国名校的。当时来自人大附中、北京四中还有其他名校的同学们,由于人数众多,早早就加入了各自的校友会,时不时的与师兄师姐聚会。而当时的我,性格内向、腼腆,不善交际,面对这样一个陌生的环境,学一个令自己十分挠头的专业,挫败感如一盆冷水兜头浇下。
而校园外的世界,也让我震惊。还记得大一的时候,去爸爸的同学家做客,起初我惊叹于位于繁华商圈几百平的房子装修之豪华,当得知房价时,我顿时感到头皮发麻,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真有如天文数字。
这就是19岁时我印象中的北京。它将我对世界、对人的认知拓宽了数倍,我仿佛从一道窄门里探出身来,惊异于这个广阔的近乎于浩淼的世界。原来有如此多种多样的生活,原来有如此多不同观念的人,原来人的优秀是可以到如此地步,原来天赋异禀是如此的让人望尘莫及,原来成绩并不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如果说如今的我能够包容不同的想法和生活形态,也能够允许自己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因为北京这个城市在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尚未完全成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姿势打碎又重塑了我的认知,让我在茫茫人海的坐标系中重新定位自己。我在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和局限的同时,也看到了人生的种种可能性。如果不是来到北京,那么后面的一切改变,恐怕都不会发生。
二、我为我自己做主
从小我都是一个乖乖女,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也很依赖家人。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在人生大事上,我却出奇的执拗。彷佛冥冥中有个声音告诉我:按照你的心意去做选择,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当然,当时的我以为,我只是小时候被管的太严,所以叛逆期推迟,别人都是青春期叛逆,我是后青年期叛逆。
从研究生毕业到之后的三年,我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三次选择,而每一次选择,无一例外的,都被父母强烈反对。第一个选择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一家民企。选择的原因很简单,一是解决户口,二是锻炼能力。但是辛苦也是真辛苦,从实习期开始,加班就是家常便饭,后半夜被夺命连环call是加餐,通宵是豪华大餐,就这样熬了几年,学够了本事,攒够了经验,也拿了几个奖,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期间一直跟父亲吵架,父亲执意要我去考公务员。在东北老一辈家长眼中,没有比公务员更好的工作了,再不济也要去个国企。在民企混个什么劲呢,还累的要死,简直是傻;第二个选择是嫁人。在跟我家程同学谈了一年多的恋爱后,我们决定结婚。父母又强烈反对,理由让人哭笑不得。我再一次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事实证明,程同学是值得共同走完一生的人生伴侣,在我们结婚几年后,随着家里人与程同学的接触增多,无一不对程同学感到满意和喜欢。第三个选择是换工作。第一份工作熬了几年后,非常幸运的,一个让我颇感意外的机会砸中了我,我进入了一个新的行业。而这个机会之所以能选中我,是因为我第一份工作的经验。然而此时,父母在得知我要想换工作后开始阻挠,他们认为既然第一个工作已经很稳定了,就不要再换了。这一次,我在衡量了之后,决定跳槽。去到一个新的行业,拓宽了我的眼界。而与技术公司完全不同的管理风格和工作氛围,让我从单纯的做事上跳出来,开始变得老练和成熟。
在此,我并非想表达父母的话不值得一听这个观点,事实上,父母的话是很重要的参考,因为里面包含的是他们的人生智慧。然而,在北京的生活,让我明白地域对人的局限。北京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相比于父母,我是更清楚的。他们的看法,在老家无疑是适用的。我内心也明白,我的看法,或许也只是在北京这个环境下适用而已。我了解我自己、我了解我所处的环境,我也做好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心理准备,在再三权衡过后,我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从研究生毕业到第二份工作,一路被反对着走过来,不是没有孤单的时候,工作上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生活上与爱人也在逐渐摸索经营的智慧。现在想来,28岁之前完全是靠着不服输的拼劲死扛,只懂得硬碰硬的杀出一条血路来,不懂得什么叫处事的技巧,也不懂得什么叫柔软的身段,总被人说强势、强硬,未曾温柔的对待自己,也极少温柔的对待别人。回想当时的自己,有些心疼,也有些感叹,坚持到底的韧性,一往无前的锐气,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棱角,让我从一个总想着依赖家人的小女生,成长为一个为自己负责的成年人;也让我在没有家人帮助的情况下,在北京这个城市生存下来;也正是有了这些,我才有了自己决定自己人生的自由和底气。
三、奇妙的邂逅
28岁到30岁,是疗伤的两年。与这个世界硬碰硬了多年之后,我浑身是伤疲惫不堪。也许是不堪重负,也许是生活和工作都到了一个稳定的阶段,我放慢脚步,开始关照自己的内心。这个时候程同学给了我很多包容,一直陪伴在我身边,让我有勇气面对这两年灰暗的生活。也是这个时候,我开始了心理学的学习。心理学疗愈了我内心的伤,也让我更加理解自己和他人,我开始明白如何认识自己,如何消化情绪,如何看待问题,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处理事情。30岁这一年,相识20年的发小说:“你变平和了很多,也开朗了很多。”30岁,我感觉自己重新活过来了。
人生的际遇实在是奇妙,大概也是30岁的那一年吧,偶然间在朋友圈看到改变自己这个公众号,然后又关注到辉哥。受辉哥的启发,我重新拾起写作的爱好,并开始了连续162天的日更。因为写作和心理学,认识了一票有相同爱好的辉友。又因为认识的辉友,我邂逅了雨天晴,30岁之后的两年,生命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惊喜,朋友圈也渐渐从同学、校友、同事、同行扩展到了原本八杆子打不着的人。这是一群爱分享的人,也是一群爱生活的人,他们总是能从生活中看到正面积极的力量,他们给我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我也渐渐学会了如何去影响和帮助他人。这个时候的我,终于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人生目标上,我知道了什么是把别人放在心上,活出了人情味。
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我很享受这个过程,而我也知道我身上的变化也越来越多,似乎经过这么多年的悉心浇灌,我的生命之树终于抽枝散叶,能遮风挡雨,能提供一片阴凉。朋友说:“你身上有让人心安的力量。”起初我并没有注意到。直到今年,父亲生病,我赶回老家。当我踏进家门的那刻,我感觉到老父亲愁苦的神情在一瞬间舒缓了。母亲背地里告诉我:“你爸生病了,这几天害怕的吃不下饭。你一回家,他精神就好多了,都能正常吃饭了。”在家陪父亲,从父亲愁容满面,到父亲说他完全有信心恢复健康,短短的几天时间,父亲彷佛变了一个人。这时的我才意识到,我不再是那个总是让父母担心的孩子了,我是可以让父母依靠的人了。发小来北京上课,我去看她,发小说看到我像看到亲人一样,心里特踏实。这几天程同学也说喜欢让我陪着他,有我陪着他感觉很安心。“你不再是一个强硬的非要让别人认同自己观点的人,也不再是一个强势的非要让别人做什么不可的人,你是一个温和而强大的保护者了。”当收到这样的反馈时,我的内心是欣慰的。
从一个只知道躲在角落里学习一句话都不说习惯了依赖家人的高中生,到一个要求自己能摆平这个世界上所有问题的“战士”,再到一个学着放下心结走出过去拥抱生活的人,每一步都不容易。然而我也深知,比我更不容易的人有千千万,无论如何,我已经比这世界上的很多人都幸运太多。人生无常,我无法说这十几年的蜕变能帮我面对未来所有的人生困境,也无法说未来的自己会是越来越好的。人生只是不断的经历,不断的体验,跟着生命强大的渴望不断前行,改变自然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