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海 | No.1 鹦鹉孝亲
【俱舍】柔克 原创
![](https://img.haomeiwen.com/i80401/51fcf756ac72719e.jpg)
从前在雪山之中,有一只鹦鹉。它的父母年老失明,鹦鹉每次找回食物,总是挑选鲜美的花果,先给父母享用。
那时有一位田地的主人,播种时曾经发愿说:“我所种的稻谷,要与众生一起分享。”鹦鹉因为田主有施舍的心意在先,就常到他田地中采取稻谷来奉养父母。田主巡视庄稼,见到谷穗被摘,非常生气,就设下罗网,捉到了鹦鹉。
鹦鹉说:“田主您先前发了善心,要慷慨施舍,因此我才敢来取稻谷。如今为何又将我捕捉?田地如母常生长,种子如父能延续,真实的话语如同孩子般宝贵,田主您就如同国王,是否遵守许下的诺言取决于您自己。”听了鹦鹉的话,田主高兴起来,就问:“你取稻谷为了谁呢?”鹦鹉答说:“我的父母年老体弱、双目失明,我取稻谷是为了奉养父母。”田主于是说:“从今以后,常来取稻谷吧,不要有疑虑。”
![](https://img.haomeiwen.com/i80401/a4ae2da81a5016e4.jpg)
评
这是一只有德行、有智慧的鹦鹉,它不但懂得孝养父母,而且能够通达人的心意。
故事来自《杂宝藏经》卷一第三则“鹦鹉子供养盲父母缘”。经中佛陀对此事评论说:鹦鹉想要更多的果实(来奉养父母),种田的人也是这样(以施舍增长自己的德性)。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在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里,中国人建立了强大的孝道传统。来自印度的佛教,似乎恰好是这一传统的反面:在思想上主张怨亲平等、无分亲疏;在行为上则表现为割爱辞亲、寻求解脱。但我想这只是在寻求大乘佛教菩萨精神的实践时,对局限于家庭私人情感的超越,并不是在一般的伦理道德层面否定“孝”的意义。从佛经来看,孝顺父母的行为正是佛教所积极鼓励与提倡的。
翻译于北魏的《杂宝藏经》,第一卷全是孝养的故事。学者们常常说这是出于佛教徒为适应中国国情所做的编译,但事实并不尽然。即以这篇鹦鹉孝亲的故事为例,它同时出现在南传佛教的《本生经》中,拥有另外一个名字:“稻田本生”。《稻田本生》记录了这个故事的缘起:
佛陀在祇园精舍时,有一次问一位比丘(梵语bhikṣu,今俗称“和尚”):“比丘!你真的赡养在家人吗?”“是的,世尊!”“他们是你什么人呢?”“是我的父母,世尊!”佛陀说:“很好,比丘!昔日贤者为动物时,虽生为鹦鹉,使老父母居巢,以口衔饵奉养。”于是佛陀接下去就讲了这个故事。
所谓“本生”(梵语jātaka),是佛经文学的体裁之一。它的内容是讲述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那时称为“菩萨”。梵语bodhi-sattva,即菩提萨埵的省称,意为追求觉悟的有情人),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或为人、或为动物身份而修行的故事。以本生的形式来讲述孝亲故事,其实就是佛陀以身作则来体现孝道。南传《稻田本生》佛陀在讲完这个故事时说:“如是,比丘!奉养父母实贤者之惯习。……尔时之鹦鹉群是佛之教团,父母是大王之族,守田人是车匿,婆罗门是阿难,鹦鹉王实即是我。”(南传故事中,孝亲的鹦鹉是鹦鹉王,带领着一群鹦鹉,为救鹦鹉群而孤身遭难。)
佛教(或古印度)对于亲子关系的认识,与中国人的孝道传统或有观念上的不同。尽管如此,孝养父母,人之常情,应不为中国人所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