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在夜晚读书
在夜晚读书,比较现在的夜间读书和儿时的夜晚读书,真的是大为不同。
以前,十岁出头,家境贫寒,住在低矮的瓦房子里,秋冬季节门口漏风,手脚冰冷干燥,极为不适;屋里的灯是昏黄的日光灯,费电而不讨好,在这种昏黄的光线下看书,费眼睛,不清楚。
但是,丝毫不麻烦我的兴致,从抽屉里抽出满满当当的书籍,里面塞满了用零碎的纸钱淘来的书,大书小书,厚的薄的,古今中外尽皆有之。虽是寒天地冻的冬天,我双手捧书,皮肤大有冻僵龟裂之势,裤脚之处也总能感受到寒气趁虚而入,却能在充满质感的纸张之中感受到如沐的春天,清爽的微风似吹拂过我的脸颊,又似有一股快活的凉风将我轻轻托起送上蓝天。
我记得那是在读了普希金的诗歌之后的感觉,小时候读诗,不懂其意味,却能模模糊糊地感受到背后蕴含的情感:普希金苦于现实,其思想却飞向了爽朗蔚蓝的祖国的天空。用不着去用手里的书本考取“功名利禄”,更显得逍遥快活,轻松自在。看不懂诗词表达的涵义,没有人会鞭笞或责骂我,所以可以“品味”好几天而没有负罪感。
肩上没有重担,脚步也就轻盈。
此时,母亲总是不会过分理会我的世界,她要么在一旁做针线活,要么是在一旁一边泡脚,一边看电视,丝毫不用理会我的“工作”。
其实,无论是夜晚,还是有空的下午,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我只要空闲下来,就爱不释手地孜孜不倦阅读。于是,我从小便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
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住上了楼房,要有的基本都有了,晚上厅堂明亮,没有黑暗的角落,严密的墙壁把寒冷抵御在外,不用害怕手脚会冻僵,手捧书本的时候舒舒服服,而我却把这样的应有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百无聊赖地浪费时间却不知惋惜,花费在网络游戏上不思进取,而花费在书籍上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我总是在空闲时间里,放一本或两本好书在桌边,心想一会儿来读,过了一会儿又一会儿,于是这几本“遭殃”的书,就被我冷落了,失去了我的宠爱。我去干什么了?我是去做没出息的事了。
我真是一点都不舍得分时间给读书这件事啊!
现在夜晚读书,读了必须要有成果,必须要会写文字,无论是文学性的还是非文学性的。学习校的课本更不必说,他们就像是投喂母牛,然后催促其必须产奶,没有产量就算挤出血来也要挤。于是我逃避,不敢再和书籍对视一秒钟,逃避到别处。
有时候,感觉社会就变成了一台巨型的流水线机器,我们还是其中的一部分。每当看到隔壁的人读了就有产出,心想真厉害,同时又默想:真可怕,真是标准化!我就做不到看了就有输出这种事情。
我明知其不可却无法自拔,如同吸毒者无法重获新生。我在这样的时间里度过了很久,很久。
我不禁感叹道:我变了!我变懒惰了!
我在这里不由得想起了威廉华兹华斯的《我心雀跃》,它说,儿童是成人的父亲。小时候朴实无华,内心充盈,情感丰富,人越长越大,内心情感的形状便被挤压成各种奇奇怪怪的的形状,于是人成型了,也便硬了起来,情感就失去了活力。
我的时间过得好快,我甚至像握不住流沙一般抓不住它,它变得没有价值,不像以前那般有价值了。我于是暗暗惋惜、独自黯然神伤,心下默默下定决心,要为我的时间讨回一个公道,要让它再一次熠熠生辉。
我只想让自己的精神再一次回到那个见到彩虹便会雀跃的状态,那个因为偶遇一首即便不明其意也能品味咀嚼好几天的境界,让我的思想再次长出翅膀,扑腾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飞往那个爽朗而蔚蓝的天空。
(写在最后,很久没有写文了,看到群里聊到读书一事,心里有些感慨。联想到小时候“挑灯夜读”,再看看现在,不禁感慨时代变了,变得浮躁不安,时时刻刻都想着有作为,有表现,却不能坐得住冷板凳,熬得住寂寞的时间,好汤都是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