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语

2018-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风之爱

遇到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会反复的阅读,从不会感觉厌烦,每次读起来,心会很沉静,沉静的忘记了自我。

有时,读某个段落,心会有所感,于是灵魂便会出窍,思想游离于头脑,许多跟文章有关联的情节会不断的在脑海里浮现,眼前的文字就会变得飘渺,渐渐的跟着自己的思绪就会飘飞起来。

于是乎,手里捧着书,眼睛却呆呆的静止在某个角落,茫然一片,看不清周遭的任何东西,只有那些过往在闪现,就像电影镜头,流动的画面,便勾起许多的与岁月有关的某些情愫。

时常会有这种状况,眼前的书只看了一半,便被某句话给触动,或者某个故事给感染,或者被某些哲理给说服,亦或是看到了那几个熟悉的词语,都能拨动我的心弦,总会有片刻的沉静,片刻的回味,于是一篇文章会被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反复的琢磨。

似乎书中很多道理,很多故事,很多感悟就是发自我的内心,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似曾熟悉的人,似曾发生的往事,好像就是我的述说,于是那颗容易触动的心又开始陷入深思,片刻的沉静,又把书捧在手里开始发愣。

很多次,爱人与孩子会问我,怎么又在出神?他们知道我又被书中的某个地方给触动了,有了同感。因为每次这样的沉思之后,我会跟他们说出这篇文章写的如何如何,事实上就是如何如何。诸如此类的场景太多,他们见怪不怪,有时也会被我的偶然发现所感动,于是大家一起讨论。

就像今天,偶然在书上看到一句话:理想,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私。

我突然感觉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生活中有许多理想藏在自己的心里,不想让别人知道,也不愿意说出来。其实小时候,我们写“我的理想”,那些可以写出来的理想,有时也许不算自己内心真正的理想。

这句话出自一篇文章中,作者叙述了他知道的几个朋友,都是一边干着自己不是太喜欢的事情,一边在为自己理想的事情而努力着。很多人有时是身不由己,进了自己不喜欢的行业,可是为了生活不得不去违心的做着手头不喜欢的事,有时是迫不得已,为了生计,放弃了曾经的理想,但这个理想就埋藏在心里,一直耿耿于怀,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激发自己想实现自己曾经理想的工作。

生活的理想是理想的生活。这句话有点绕,但是却有道理。我曾经想要的理想的生活就是不在太阳地里暴晒,不在烈日炎炎下劳作,不在农村受那些我受不了的苦。后来因为这些我才努力的学习。这也许就是我最初的理想,我内心深处的隐痛,不算隐私。因为在我青少年时期,我被繁重的田间劳累“孬”了。

我想逃脱那样的生活。可是无法逃脱,即使人逃脱了,心一直难以轻松。因为那些土地,那些繁重的负担,那些抛不开的琐碎,让我时常焦虑。

父母日渐年迈,可是那些根深蒂固的思想,那些舍不下的几亩薄田,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是习惯了种田的他们,总是想让儿女接替这些,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思想来去理解别人。

所以当读到另一篇文章时,又让我沉思了半天,又是手里捧着书,在那儿发呆,“我从来不认为,一个人可以理解另外一个人,也不觉得,一个人有必要理解另一个人。”这篇文章叫《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其中引用周国平话“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

人与人,不可能理解的那么彻底,即使说理解了你,那也只能算是体谅而已,事实上都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的理解自己。

这样的说法,突然让我很有感触,我也是这样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理解另一个人,即使父母子女,至亲至爱,也做不到真正的理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言行,相处中,总会有“道不同,志不合”的时候,于是矛盾也会慢慢的滋生。只有有争吵,或者矛盾,或者冷战,或者互相攻击,也或者彼此不接触,也是因为不理解。你在我对面犹如天涯海角,心之距离十万八千里。

不理解才会有矛盾,不理解才会有烦恼。人不可能理解另一个人,除非能体谅,做到体谅对方,彼此惺惺相惜,才不至于矛盾重重。

闲来无事,我爱读一些短文,随笔,有时会看一些心灵鸡汤,即使知道是说教,但说教有理有据,能为我点开迷津,让眉头不再紧锁,读读未必不可,因此我不排斥那些有正能量的文章。读的时候,可以让自己很沉静,沉思,沉迷,继而能跟随作者安静的胡思乱想,安静的发呆发愣。

那一刻,忘记了很多,只有那些警醒的语句在思想的天空不断的飘飞,让我的思想也随之变得飘逸,变得邈远。

因此,读书是最好的消遣,是医治焦虑的良药,是静心剂,是安神丸,总是让处在抑郁边缘的人,时刻清醒的认识这个喧嚣烦躁的世界,认清世上那些来来往往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