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电影』影视马克电影漫谈

在体制下艰难生存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2018-08-07  本文已影响1人  凌双叶

时间愈发靠近开学,我又在许多群里面见到“即将开学”之类的语句。大学的我们当然不会非常care,但是那些仍然活在高考的阴霾下的学生们,当然会是苦不堪言。

作业没写,到学校交啥啊?

交(焦)头烂额呗。

这只是应试教育中关于假期的最惹学生们发指的问题。

虽说高中是人生必修,但身在其中的人,哪一个不会将其看作为那个密不透风的“肖生克监狱”?老师在上,说一不二。明确的作息时间,似乎那三年,都是重复着同样的人生路。唯一不一样的,监狱里的人十年一盼,学校里的人一月一盼。学校的结束日只是“似乎”遥遥无期,而肖申克这座监狱,尽头便是生命的终结。

当然,学校只是社会体制的缩影,更大的“体制化”藏在我们自认为得活出意义的人生中。

主人公安迪蒙冤入狱,在外人看来,他所谓的人生意义便在此落地生根,哪怕几十年后重新获得了自由,也没有那份力气再做恶了。这样的人生路,注定是失败的典型。在那里:希望,确实是一样非常危险的东西。这是无数过来人总结出来的真理。在没有办法逃离这样没有意义的环境的情况下,希望越大,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越大,失望就越大,最终沦为绝望。

我们也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安迪在见到汤米之前,应该就把那个准备逃离的洞挖好了。当他最终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第一次呼吸到监狱外面的空气时,他获得了久违的自由,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但汤米没有被监狱长害死之前,他并未选择离开,而是通过自己的能力,把黑暗不堪的监狱加上了几笔亮色,修建了图书馆,帮助许多狱友考学历,等等。之所以没有选择立即离开,是因为他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让更多人获得救赎。这种救赎,是来自灵魂的救赎,传递的是他一直所坚持的希望二字。

无疑,他是成功的。在他离开后,他成了监狱里的神话,他的故事也被曾经的狱友津津乐道。

电影毕竟只是电影,往往呈现出戏剧化的趋向。但身为观众的我们,人生还在继续。小时候,我们常常被问起:你长大了想做什么样的人啊?我们也会不负众望地回答: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那么,意义何来?我记得电影里有一种很重的惩罚:独囚。这种方式就是让人没有活着的意义。人的意义在于其社会性,当我们长时间没有接触任何东西,精神是会崩溃的。因为我们害怕没有意义,害怕遭遇那种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或者为了什么的境况。

人生是一个很虚幻的词语,他不仅仅是指人的一生所活着的时间,更多的,它是指人活着的意义。安迪的人生,改变了一个监狱。我们的人生,在改变着什么?没有所谓一帆风顺的人生,一帆风顺的也不能称为人生。人生,亦是一场灵魂救赎。

“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当我看到安迪那本圣经里藏着他挖墙的小锤子时,我不禁莞尔一笑。监狱长说得并没有错啊,得救之道,确实就在其中了。只不过,一实一虚。

在这样一个体制泛滥的社会中,我们人生的救赎之锤,到底藏在哪本圣经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