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读书

今日读书犖确坡头曳杖声(一)

2023-05-10  本文已影响0人  秋天的文字

雨果在《巴尔扎克葬词》中写到:“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在同我们一起旅居在这世上的期间,经历了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这是一切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可见,伟大的人物幸运是是相同的,而伟大人物却也各有各的不幸。在“旅居”尘世的过程中,这个叫做苏轼的人,这位诗人,这位政治家,这位画家,这位书法家,这位美食家、儒家弟子、佛家居士、道家羽士,他上得了朝堂,下得了厨房,能端起酒杯开玩笑,还在红灯区讲故事;挽起裤腿干农活,捋着胡须赏月亮……曾经有一位叫做陈丹青的外国人深情地说:“我爱你与你何干?”对这句话,我曾经感动了好多天。读书多日,我相信自己对苏轼的了解也只是一小部分,不敢轻易下笔说些什么。但是却有一定要说的话,他的一生光风霁月,襟怀坦荡,他也许不够高(没有弟弟子由高),也许不够壮(肯定比不过辛弃疾),但他绝对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坎坷多难的一生是不是在说:“我做了我自己,与你何干?”

今天我们从这首《东坡》开始: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我总是认为南方的灵山秀水才可以培育优秀的人物。眉山也是,可能眉州的眉山镇因为培养了苏轼这样的英才而名闻天下吧。如同树木的成长,单单有好的土壤可以扎根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好的园丁来修剪,需要陪伴,需要太阳的照耀……祖父虽不识字,但品节善行是当地闻名的;父亲是严谨而有见识的读书人,叔父中举还在父亲之前;外家有科举成功名做官的——书香门第自不必说。单单年少时期,苏轼的母亲程氏以侠士范滂的故事来教育他的事件,让我们知道家教在一个人成长时期的重要。以后一路走来,老师朋友,上司仆人,妻甚至妾,他一生所到任上当地的老百姓——都对他是有益的。可是我们不妨这样想,假使这个人本来就是混蛋,他怎么能得到好人的好感并且乐于对他友好呢?可见主观条件是更为重要的。不然多少个一百年过去,多少人有好的外在条件而世上却没有出现第二个如苏轼这样全能的人呢?

苏洵真正下功夫读书科考是苏轼出生才开始的。苏轼是长子,对于一个男人而言,孩子出生使他突然从孩子变成一个长辈,责任心会油然而生。(正常人应该是这样子)但是把苏洵人生规划重新调整归功于苏轼,的确有点勉强。我想从他小时候就有的上进心开始。听到范滂的故事有感而发只是他童年事件之一。这件事林语堂先生写了,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也讲了,看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事件。读圣贤书,苦读加抄录,识字加练书法,且读的是儒家经典。该下的功夫他下了,别人没有的乐趣他从中发现了,接受正确的文风教育,兄弟俩一起像朋友一样成长,参加科举前照旧例娶妻,顺利参加府试殿试取得功名,恰逢母亡守制两年三个月,携妻儿举家入京,任职凤翔府判官,求雨,29岁妻亡,30岁父死,两年三个月居丧期满起复,以后就是再新党旧党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受正直的反对者和奸佞的反对者的排挤。

我们中国的官员,似乎一般情况下从小做大,从地方到中央,只要你有足够的经历,耐心,机会,甚至按部就班,慢慢就做下去了,也做上去了。可是苏轼一开始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气场,从考科举开始成为圈子的名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对他怀有期待。仁宗皇帝认为得到二苏,是给他的子孙后代储备了丞相,文坛宗主认为文学的事业后继有人,京中要员大都看好他,可是,问题就出在了可是上,他做官始于高层,然后像数学上的抛物线,只不过是下降趋势……政治上的遭遇不想再提。这个地方需要交代的是宋神宗死后年幼的宋哲宗继位,他受又一名太后赏识,接受教导辅佐幼帝的重任,生活工作各方面可能是他一辈子最好的状态。

作为地方官员,他是称职的。凤翔任职期间诚信求雨;徐州任上尽力治水,成,建黄楼;杭州西湖建有苏堤;哲宗绍圣年间在惠州架桥修公坟,修建水利;被贬海南岛,给当地黎族任教习文化,把土著民族拉向文明的边缘。同情新法迫害下的老百姓,直接或者间接帮助他们免受朝廷的赋税劳役之苦。别人说他有罪,好吧他反省反省自己;凤翔任上对上司陈太守不敬,有《凌虚台记》为“铁证”,还有就是杭州还是湖州(忘了),有一次没有参加领导会议(肯定有原因,吾亦忘之),这对于一个辗转各地为官多年的人来说,是什么大事呢?就好比上了十多年的学,学生总结自己所犯的错误时说:某年月日,曾经迟到一次。要说他犯过什么错,大概就这些。

写了这么多废话,就是想说儒家人认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一一做到了。志向有了,实践有了,政绩也有了。真正“做大官”的嘉佑年间,那可是朝野追捧的对象。当年(45岁被贬黄州时)他可曾料到五十岁以后,有那么几年是他真正“治国平天下”的光辉岁月?

这是儒家的苏轼(未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