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好文转载2019-05-28
好父母,都是有“弹性的”
作者|教育编辑部
来源于公众号:教育(ID:edu618)
前几天在超市,看见一个小男孩站在货架前啜泣。
身旁,他的妈妈望着他摇头。
原来,孩子看中一款饼干,抱着盒子不放,妈妈却不同意买。
看见孩子哭,妈妈生气地责骂:“说了不买零食,就是不能买!男子汉哭什么?脸都丢尽了!”
受到惊吓的孩子大哭不止,愈加不肯松手,干脆抱着饼干在地上打滚。
看着这尴尬的一幕,我想起自己也曾是一个坚决反对零食的妈妈,以至于每次带孩子去超市,都要和她对抗一番才能脱身。
直到有一天,我招架不住,允许孩子选一样。买好后,她不仅没有要求更多,还感激地说了声:“谢谢你,妈妈。”
我开始反思,在我的观念里,一直认为父母应当坚持原则,一来为了控制孩子的坏习惯,保护她的身体健康;二来也为管理她的欲望,避免她变得娇宠任性。
可这样的严格管控,不仅让自己疲惫不堪,孩子内心也颇受打击。
其实,堵不如疏,越不给孩子的东西,他越渴望得到。父母过于坚守原则的后果,往往是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
被尊重,是孩子自信的基础
父母常常忽略,孩子和我们一样,有很强的自尊。
当孩子在公众场合提出要求,与其粗暴拒绝,不如适当满足,既是给他尊严,也是给他自信。
上周和闺蜜一家逛街,闺蜜女儿被美丽的气球吸引,但闺蜜担心气球破裂会伤到孩子,不肯买。
小女孩恋恋不舍地站在摊位前,任凭妈妈软硬皆施,就是不走。
闺蜜刚想发作,她老公抱起了孩子,说:“宝宝,我们买个小汽车好吗?”
孩子点点头,拿着小汽车,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在孩子“耍赖”时满足她,看上去像极了溺爱。可是,当我们面对美好的事物时,尚且没有足够抵抗力,何况是一个年幼的孩子?
放下成人思维,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你就会发现,她想表达的,不过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需求。
当需求被拒绝,她会本能地感觉受伤,如果在这时严厉地斥责她,必然会加重她的痛苦,让她羞愧难当。
如果适当满足,或是用一种父母能接受的东西去转移注意力,大多数孩子并不会得寸进尺。因为,比起最初想要的那件物品,他们更爱自己的颜面。
心理学认为,需求得到尊重的孩子拥有更强的自信心。
而长期被拒绝的孩子,会在潜意识形成“我不配得到”的认知,长大后,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一生都在和童年被压抑的欲望作斗争,不断靠着外物证明自己,内心就像填不满的黑洞;要么,变得极度自卑,不敢争取自己的权益。
很多时候,放下原则不是宠溺,是守护孩子敏感的心。
自由,是孩子自律的动力
自由,不是无条件放纵,而是在合理的区域内给孩子留出控制权,让他去学着主宰自己的人生。
女儿两岁时,每天睡前,都要看我手机上的视频。
为了保护视力,我规定她只能看两个。
通常,她看完后不肯松手,死缠烂打想继续看。
如果强行把手机夺走,她必然是大哭一场,极不情愿地入睡。
如果允许她再看一个,但事先说好看完必须睡,她每次看完,都会主动把手机关上还给我。
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懂事。比起看视频,他们更想要的,不过是那种“我说了算”的欣喜。
成长中的他们渴求独立,逐步挑战父母的权威,为自己争取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自主,也学会自律。
美国学者曾做过实验,找来两组孩子,第一组,家长从不给吃糖,第二组,限制性地吃过糖。
试验者给这两组孩子无限制地供应糖果时,第一组会不停地吃,而第二组吃了几块就主动停下了。
适度放松原则,孩子更容易学会自我把控。因为在弹性制度下,孩子明白,他自控得越好,得到的自主权就越多。
父母之爱,本就是一场逐渐分离的过程。
没有一个孩子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掌控中。比起制定出严格的规则再监督孩子执行,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他们在自由中发现自律的意义。
空间,是孩子专注的前提
心理学上有一个发现,如果孩子在日常活动中拥有较多个人空间,他的专注力和协调性都会比较出色。
但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地上湿冷,孩子却光脚坐着观察蚂蚁。
该吃饭了,孩子却不肯放下手中的玩具。
该睡觉了,孩子却仍然盯着手中的绘本……
许多父母就会不停地催促孩子穿衣、吃饭、去做“该做的事”。
殊不知,这往往就是破坏孩子专注力的开始。
孙瑞雪曾讲过,在蒙特梭利幼儿园里有个原则——东西必须归位。
一天,一个小孩脱鞋后,被门口几个教具深深吸引,便忘记了把鞋放回鞋架,专心操作起教具来。
一位老师走过来提醒他:“你忘了些什么?”
孩子想了一阵,将目光移到门口,走过去把鞋放好了。
孙瑞雪告诉老师:“如果你总是这样,你们班永远进入不了专注状态。”
她认为,专注是儿童形成所有品质的关键,不能因为某一个规则而破坏了教学的真正目的。
大人眼里的许多规矩不能被孩子理解。他们的心思无比单纯,当沉浸在某个活动中,他们会忘记时间和一切身外之物。
与其打断孩子,强迫他去完成我们理想中的规则,不如为他留出空间,允许他适度拖延。
因为,这种宝贵的体验千金难买,孩子的专注力、创造力、观察力,都从体验中而来。
聪明的父母,懂得弹性执行原则
在孩子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地把握坚持与放弃原则?该如何执行,才既不退让底线,又让孩子心服口服?
不妨尝试以下的方法:
一. 和孩子共同制定规则
倾听孩子的意见,共同制定规则和奖惩措施。
孩子对于自己做出的选择往往能坚持得更好,如果他违反了规则,面对约定好的合理惩罚,他也不会太抗拒。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与孩子需要同步遵守规则。就像武志红所说,好的规则是平衡的。
二. 不过分的要求,适度妥协
陪孩子看《小猪佩奇》时,佩奇妈妈让我印象深刻。
节目一开头就能看出,她很爱干净。当佩奇和乔治全身是泥地回到家,佩奇爸爸说:“在妈妈看见之前,让我把你们擦干净。”
还有一次,看见家里的汽车脏兮兮,她也要求爸爸赶紧清理。
但就是这样一个爱干净的妈妈,却允许佩奇穿着鞋子上床睡觉,因为佩奇实在太喜欢她新买的红鞋,不愿在睡前脱下。
当孩子的一些小要求无伤大雅,适度妥协并不会让他们变坏,却会给他们很多的满足。
三. 过分的要求,温柔拒绝
幼儿大脑中负责理性的板块尚未发育成熟,很多时候,我们眼中的蛮不讲理,其实是孩子的不由自主。
当孩子提出过分的要求,我们无须纵容,但一定要包容。
不要对他发脾气,尽量保护他的面子,给他一个台阶。
安抚他平静下来后,再告诉他你拒绝的原因。让他明白,拒绝是因为要求不合理,而不是他不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