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学习》读书笔记

2020-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心知笔墨

向有结果的人学习,只要学到他的三分就会有很大的进步。这个时代,好像不管什么,都可以学,资源着实是丰富。家里的妹妹学习效率非常低,初中二年级每晚作业写到11点多,12点,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那么如何才能更高效地学习呢?

怎样才能算作高效呢,就是指“学得少,会得多”,花最少的学习时间,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这可说是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一个学习者的终极梦想。

加拿大的斯科特·杨算得上一位学习达人,他自己大学专业是商业学,业余时间又自学了多种编程语言、商务知识、写作技巧、动漫设计、作曲、参加演讲、开自己的博客、写书,10天拿下线性代数,12个月内自学完成4年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33门课程,有非常傲人的结果了。他提出了整体性学习策略,就是看待知识的角度是多方面的。

从他的角度我第一次强烈地意识到学习是这样的事情。学习导数的时候,想到的是汽车的速度表和里程表,学习公司管理的时候想到的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其实在厨房做饭思考怎样最省时间,就是在运用统筹方法。站到学科外面来看。

莱考夫把隐喻定义为“以一种事物认知另外一种事物”而这恰恰是学习的本质。仔细回想有没有什么是我们现在已经掌握得比较熟练的技能呢,如果以我们已经熟知的这种事物去认知另外一种事物呢?

他提到了“比喻”。我们轻视了对比喻的看法,好像最多就把它当作了我们文学中的修辞手法,用来增强表达效果的点缀和修辞。原来它广泛地应用于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和哲学地舞台中央,比喻不再局限于文学领域,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认知工具。

高智商者并不认为学科之间的界限那么清楚,她们喜欢讲知识视为整体,也容易将所学的知识与其它知识相联系,这也她们能跨界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知识的学习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学习任何知识(概念、定义、公式、问题、观念、理论等)都需要联系,创造的联系越多,就越牢,理解得越好。回想自己的学习,少了很多与现实的联系,也没有学科之间的关联,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感觉。

那整体性学习的一个顺序是什么呢?

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测试

一、获取:获取的信息要准确、信息量要尽量压缩

二、理解:了解信息的基本意思,并放在上下文种联系

三、拓展:构建自己的知识模型,各知识点之间的广泛联系,获得良好的知识结构

四、纠错:寻找模型和结构的中的错误或无效的联系

五、应用:回归到真实世界,通过比较知识信息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的运行来进行调整,如果理解不符合现实世界,那么再多也无用。

六、测试:以上的每一步都需要测试,测试有助于迅速找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改进学习的技术,克服缺点,与复盘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时常还是会感慨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别,有的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而有人可以在一个甚至是很多个领域有所成就,这一生不能白白走一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