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沈先生,我们消费不起
中国从来不缺看客,只是这次围观,看客手里多了个物件,他们举起各自的手机,对准沈先生拍摄,他们半张着嘴,时不时干笑两声或议论几句,以附和人群,这样才显得合群。
看客越聚越多,拍摄的视频乘着4G信号,瞬间辐射到全国各地,地铁里、站台上、公交车里,他们或站、或坐、或卧,也都成了看客,围观变成了直播。
一场全民娱乐似乎就要开始,而这一切却戛然而止,沈先生撤了。
被围观的是一位捡拾废品的流浪者,一位衣服黝黑,看起来没有害处的读书人。之所以称为先生,是因为他26年来只做了两件事,一捡废品,一看书。
天当铺盖地当床,谁知道沈先生受了多少苦,经历了多少世态炎凉。原本一个流浪汉不会引起大家注意,他们无声无息,行走在大街小巷城市边缘。而一位喜欢看书,谈吐不俗,思维清晰的流浪汉就让人眼前一亮。
几千年来中国人崇尚文化,就算在这个时代也会去尊重一位读书人,虽然这是一位流浪者。拾荒、读书,这两个关键词组合起来,引起了关注。
围观者的心理复杂而微妙。起初在这位境遇明显不如自己的拾荒者面前,自然地生出许多莫名的优越感,却被沈先生的学识击得粉碎,本想掀起一场大众娱乐,却被沈先生的定力一一击退,而沈先生却成了流量王,给拍摄者带来了利益。
一开始人们涌起廉价的同情心,有人提出捐款,没想到沈先生说自己有工资,不接受任何资助,看来金钱不管用,让人出乎意料啊。接着就有人编出沈先生因家庭变故而精神受挫的故事,没想到言谈中沈先生思维清晰,逻辑缜密,不但正面辟谣,还明确回应了捡拾废品是自己的主动选择,也讲述了自己捡拾废品的缘由。
原本围观者应该有优越感的,而沈先生一不需要资助,二不需要同情,这下急坏了围观群众,看来全民嗨不起来了。就在这个紧要关头,被观众封为“沈师娘”的女人出现了,还有纸壳上写着想要嫁给沈先生的女士也出现了,终于一天几千人围观、直播,看来本次围观即将达到高潮。而就在这关键时刻,沈先生撤了。有人说沈先生被豪车接走,洗澡、理发、换衣服,签约某直播平台,不管怎样,围观告一段落。
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围观,因为一切出乎意料,廉价的同情心没有被接受,优越感又被击得粉碎,一切都没有按套路出牌。而正是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局,又让我们感受到,现代社会已经难以分清谁正常,谁不正常。
围观者衣着光鲜,表皮整洁,气宇轩昂,背地里可能为了五斗米折腰,为了蝇头小利说违心话办违心事,为了成功不顾一切,哪有沈先生生活得畅快,他可以不说话,说话必说真话。围观者在沈先生面前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论是金钱还是精神。与沈先生比起来,倒是缺了点文人的傲骨,和不向世俗低头的勇气和坚持。
商品社会,一切都能成为商品,流量就是现金,而消费什么都可以,唯独无法消费的是文人的傲骨,不能消费的是文化中仅存的那一点点真实。沈先生自带流量,可围观者消费不起。
不管怎样,这次不成功的围观改变了沈先生,也改变了我们。
祝福沈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