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年再看“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在新赛道上,上海已被杭州甩
杭州挑战上海的路径并不是通向下一个超级城市。在全球经济发展正进入“去体量论”的大背景下,以阿里巴巴这样的世界级科技企业所带动的移动数据时代新经济为抓手,杭州正在将科技与产业升级的权重远远置于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之上。小、却有撬动未来经济形态的洪荒之力,像硅谷一样以相对较小的城市规模却成为全球科技、经济创新引擎类型的城市,正是杭州超越上海的方向。
杭州,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正在愈益凸显。昔日,她是邻近上海的“长三角副中心”,而今,已在G20舞台上完成全球亮相的杭州,已不再是上海的“小弟”,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全国性引擎。
今天的杭州,与其说是“1.5线”城市,毋宁说她已经是一个“一线城市”,她的多项重要指标早已超过广州,她的个别指标也已力压上海,早在2012年,杭州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上海,在那以后的这几年,她还保持着比上海更高的GDP增速。招聘行业的数据也显示:自2016年以来,杭州在高端人才引进数量上始终超过北京、上海和深圳位列中国第一。
早在现任最高领导人主政浙江期间,就明确提出“环杭州湾经济带”概念,放眼当今世界,“湾区”已成为全球资源集聚、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的核心与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结构相似、体量相近的杭州湾大湾区,已具有冲击世界级湾区的潜力。
杭州已生长出本土的世界级企业。作为杭州的名片、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代表,阿里巴巴市值刚刚超过4000亿美元,进入全球上市公司第一阵营(位列第7)。拥有怎样的企业,对一座城市来讲即意味着拥有怎样的未来。由于阿里生态大本营(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菜鸟等)的存在与带动,在城市产业与生活信息化、数据化、移动化等多方面,杭州都在中国处于领先位置。
近十年前的2008上海两会上,时任上海书记曾发问“为何上海出不了马云”,这一问题的先见性在10年后看来愈发凸显;对于上海而言,问题的严重性更愈发凸显:在科技新经济的赛道上,上海正在被杭州超越。
未来的杭州湾大湾区的真正引擎,是上海,还是杭州?
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数据显示,在“湾区对决”中,上海仍在许多代表体量的硬指标上领先杭州。在GDP总量,产业门类丰富性,大空港、大陆港、大海港、大信息港、大交易所等资源聚集能力上,上海在中国都可称一骑绝尘。
杭州的发展路径已不是通向下一个超级城市;在全球经济发展正进入“去体量论”的大背景下,以阿里巴巴这样的世界级科技企业所带动的移动数据时代新经济为抓手,杭州正在将科技与产业升级的权重远远置于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之上。小、却有撬动未来经济形态的洪荒之力,像硅谷一样以相对较小的城市规模却成为全球科技、经济创新引擎类型的城市,才是杭州的方向。
我们已可以大胆地预想,在未来的大湾区,上海是门户,而杭州是大脑;上海更像是“旧经济”的庞然大物,而杭州却是“新经济”的枢纽。
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每一次文明形态的更迭,都会导致经济中心的变迁。从农业文明时代到工商文明时代,汇集全球资源的上海取代了昔日的“人间天堂”苏州、杭州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而当信息时代取代工业时代,作为全球性信息门户和枢纽的杭州,又将重新挑战乃至颠覆上海的地位。
相较上海这样的大企业主导城市,杭州这样的“知识与信息门户”型的城市,正好能够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阿里巴巴的存在,杭州显然是中国电商之都,但电商生态中90%的环节都不在杭州发生,它连接商家、物流、客户,连接中国无数的城镇、企业,以杭州为中心,构建了一个无远弗届、且持续共同进化共同繁荣的商业世界。
企业是现代经济的主体。一个城市的气质,从某种程度上就源于这个城市企业的气质。
在中国的城市中,杭州一直有着一种独特的商业气质。虽然地处“人间天堂”,但在杭州的居民往往并没有“小富即安”、贪图安逸的心态,反而有着强烈的创业精神和赚钱意识。这种精神已深深地烙印在浙江这片土地上,也是这种精神孕育了现代意义上的“浙商”。
“浙商”崛起的道路并不独特。回溯到十多年前,杭州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区别并不大,因为浙商起步早,民营经济高度发达,从数据来看,当时的杭州经济总量高居省会城市第二(仅次于广州)、副省级城市第三(仅次于广州、深圳)。但当时杭州的支柱产业,还是制造业和传统的商贸物流业。
时至今日,杭州的GDP增速在全国范围内并不算太快,但杭州经济转型的成效却是有目共睹。在传统制造业和商贸物流之外,杭州发展出活跃的新兴产业集群。当多数和杭州经济体量相近的城市还在比拼GDP、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规模之时,杭州已在为下一个时代担当探路者。
2016年,杭州信息经济增加值2688亿,占GDP总量的24.3%,到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更提高到24.8%,杭州信息经济的比重已和坐拥华为、腾讯、中兴等一大批IT和互联网巨头的深圳相等。而临近的上海,2016年GDP是杭州的2.49倍,信息产业增加值为2944.33亿元,只有杭州的1.1倍,占经济总量之比也只有10.7%。
支付宝总部2015年已迁到上海,上海电子商务的产值因而水涨船高,如果考虑支付宝本身作为蚂蚁金服子公司的“杭州基因”,我们可以说杭州信息经济的绝对规模,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上海。在杭州湾或者长三角这个尺度范围内,杭州作为绝对意义上信息和数字门户的地位,已非常巩固。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在加速开展新一轮调整,而杭州无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优等生。就在今年7月,阿里巴巴宣布将集全生态体系之力推行“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战略,其实质即在于以移动数据时代的技术进步,撬动中国商业和制造业革命性的智慧化升级、完成供给侧改革,并为之提供金融、技术等一系列配套保障。这相当于:以互联网产业为抓手延展至传统产业,杭州正在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探索一条来自地方和民间的通路。
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的应用,使杭州成为引领生活方式变革的试验田。阿里云ET已成为杭州的城市数据大脑,深度参与包括城市交通等各类公共服务;而环保、便捷的移动支付早已在杭州深入人心,杭州已成为全球移动支付的典范之城。
在更宏观的商业图景方面,杭州正成为重构物流和金融体系的急先锋。21世纪的物流体系,核心是智能化的调度体系而非上个时代的物理输送体系;21世纪的金融体系,是建立在大数据和信用社会基础上的更普惠的金融体系,而非基于传统持牌金融机构的相对“高冷”的体系。在这两个方面,杭州都做了极其有益的尝试。
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网络,正在打造全国性的智能物流体系,而杭州作为“菜鸟”的大本营,无论在TO B端和TO C端都成为新型物流体系的创新基地。而以蚂蚁金服为核心的阿里金融板块,则为杭州成为新型金融中心打下坚实基础。所谓“新金融”实践,其本质是回归金融的“初心”,更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它不是对传统金融的颠覆,而是通过将金融产品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手段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以提升金融和实业对接的效率。
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金融中心和传统工商中心的体系是高度匹配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对接大项目和大资金;而新兴的金融中心,则将服务最广泛的中小企业和社会资金,其涉及的业务体量更大,也更切合中小微企业最迫切的需要。可以预见,信息流不仅可以锻造贸易枢纽,也可以形成金融中心。从知识与信息门户到资本与贸易门户的通路已经打开,杭州正在路上。
如今的杭州,已经不是中国的浙江杭州,而是世界的中国杭州。线上的信息流,和线下的人员流、货物流的交织,正在加速形成全新的全球经济和贸易生态。阿里巴巴提出的“eWTP(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电子世界贸易平台)”框架已然成型,并在2016年成为杭州G20峰会的成果,eWTP就是旨在服务全球中小企业的高效新经济交易和规则体系。基于21世纪生产单元个性化、定制化、小型化的趋势,杭州开展eWTP试验的模式价值和商业意义,将进一步助推其成为世界级的商贸中心。
发端于杭州和阿里巴巴的电子交易模式,在中国成功地把中小企业和消费者连接到价值链中,显然,在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战略推动下,eWTP想把这一套经验复制到全球。
eWTP目标是连接1000万中小企业和20亿消费者,若能有效推进,杭州的输出能力和连接能力将上一个量级。如同淘宝激活中国中小卖家,整个中国的商业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的中小企业和青年人如果被激活,被连接,那种颠覆性将无与伦比,杭州将真正实现全球赋能,“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走到今天,帝国的扩张,已进入深水区。战银行,拼医院,新零售,新制造……阿里的疯狂让人眼花撩乱。
阿里巴巴、支付宝已经改变了世界。天降马云,缔造了阿里王国。这个似有魔法的王国依然在继续扩张,仍在魔法般的继续改变着世界。
回望阿里的诞生,最初的故事,也许就是一颗灵光闪闪的童话种子,跌入了马云那颗似有外星智慧的大脑。破土而出的童话,成就了今日的阿里帝国。
马云一声吼地球抖三抖,阿里巴巴拥有超过4000亿美金的市值,同时蚂蚁金服的市值也达到了一千亿美金,如今的阿里巴巴可以说是在电商界和金融领域都是一个巨无霸的存在。
支付宝不仅是简单的支付了,还有其他的理财功能,像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另外一个气势汹汹杀入的搅局者“芝麻银钱包”问世了,芝麻分500以上就可以选择和借呗一样的进行最高30万的借款,在信用很火的情况下,没有芝麻分的用户还可以用手机打开微信搜索“芝麻银钱包”公众号,申请,申请条件比借呗低了许多,为了方便阿里很多的用户也是与借呗一样最高50万额,真金不怕火炼去试试便知了
结语
首先,从长远来看,连接型城市会逐步解构占有型城市。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城市并非所有城市发展的终极目的。
杭州则正在以土生土长的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经济”做一种尝试。至于是不是由它闯出一种新路径,并不重要。杭州不行,还会有其他城市去闯。这让我们想到了马云在创业早年的一段视频中所说:“至少我把概念告诉了别人,我不成功,会有人成功的”——毕竟整个世界已经站在了通向未来的拐点。
其次,这些年来,人们越来越看到许多统计指标之间的背离。还有很多统计指标所反映的事实,很明显不符合人们的经验判断。其实,这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现象,旧时代的经济统计方式和当下“新经济”的潮流已不完全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