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未来的方法论读书让生活美好

收获60多万个赞的知乎大神,在《精进》这本书里究竟写了什么

2016-08-04  本文已影响130人  先见者

成长有很多个侧面,相比那些以流行语来命名的青春励志书籍,采铜的文字没有多余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关于自己对成长的感悟。

书中有大量的引用和举例,这些构成了网上对这本书大部分的负面评价。但我大概理解这种行为,因为害怕不够详尽,而其所描述的方法又事关读者的心智,所以大量的引用和举例只是想要让大家去相信通过锻炼思维,培养才能,经过有效的学习、努力、和行动之后,时间会给你想要的成功。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璀璨夺目的事物,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像阳光下梦幻的泡沫。这些漂亮的事物一次次更迭着新鲜的面孔,从金秀贤到宋仲基;又一次次更迭着新鲜的概念,从马甲线到A4腰。我们在这些给于我们快感的,鲜艳的事物中一步步丢失了我们的时间,以及对待时间所需要的郑重的态度。

道理谁都会讲,但难得的是将这些表面的东西深入剖析,并以此让你认识到症结去产生改变。采铜选取了7个关于成长的横切面,并进行了阐述。我将他们整合为了三方面,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思维导图,点击观看高清大图

1、以郑重的态度对待即将到来的时间


采铜将时间观做为这本书的开篇,我深感认同,随着年岁建长,真真的体会到时间的复利作用,这是一种水滴石穿、静水流深的潜移默化,不是信马由缰、随风起浪的喧哗浮沫。以郑重的态度对待时间,代表的是: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在面对未来的困扰的时候,采铜给的建议是以五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自我的提升和目标的量化思考。与此同时,解决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引起的冲突:

·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和可实施;

·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这需要克服惰性及贪欲: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往往一个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内心的恐惧感就越大,就越容易拖,最后一事无成。

如果你也有这种感觉,不妨试试条采铜法则: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采铜法则

2、以终为始,向死而生


每个人在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都会犹豫不决,毕竟世事不能两全,选择了安稳轻松的工作,就意味着放弃了高压下成长的机会;选择了丽江秀美古镇的安逸,就意味着放弃了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

于长久的人生时间线来看,探寻内心真正的渴望,以终为始,建立以5年为周期的成长计划,螺旋式的上升,尽快的消除那些看似美好的干扰选项才是最优解。

​真实情况是我们往往无法摆脱这个僵局,而采用以下三个步骤或许会使我们看得更清楚一点:

 突破僵局三部曲

有时候,我们给自己预留了太多的退路,以至于在每一个选择上都没办法去倾注所有的心血。你是否还记得上一次全心全意的去做一件事情,不计较任何回报是什么时候?你是否还记得不问结果,潜心耕耘给你带来的满足?

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我们为自己内心的懒惰、懒惰和侥幸找到了充足的借口,以至于这些隐形的心里成本将我们拖向迷茫的深渊。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别人的帮助,需要只是自己将内心的犹疑斩断,壮士断腕,起身前行,向死而生。

采铜以「精益创业」来比喻每个人的人生,我们无法一次性做到完美,基本上没有人可以做到,所以重要的是立马行动,并在开始之后根据情况做出调整,虽然一开始会很慢很慢,但只要上路,并且针对问题做出思考和对策,那就会越来愉快。

要知道,习得一项技能,获得一段经历最好的方法永远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边做边学。

在飞机起飞过程中的MEL,即最低设备清单,指飞机起飞时允许使用的最低限度的设备列表。此时,允许部分设备不工作。比如说一间厕所封闭,或者货仓制冷失败。这样,飞机无需所有设备正常工作才能起飞。就像是我们无须做好所有准备,才开始自己的人生。

3、用知识武装头脑,凭技能逼近成功


采铜指出的这个观点值得思考:以既成知识为核心的学习,学习者扮演的是一个「吸纳者」或者「搬运者」的角色,他们把外部的知识经过消化后搬运到头脑内部,只不过完成了知识在不同载体的传递。

而真正有效的学习理念应该是: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你记忆了多少知识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及知识关联。

不经过深入思考的知识其实起到的作用有限,也很难跟自身的经验建立联系,并构建出自己的知识成长体系。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通过更深层次的追问,追问这些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提出深入的探索性问题。

是的,提问就是主动去构建知识学习的向导,通过一次次深入的提问,我们接近本质,摆脱了作为搬运工的存在。而关于如何提问,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递进,我们将接近最真实的答案。

提问的三个层次

通过对自己的提问,一步步过滤信息,主动思考,将会给大脑带来有价值的事实,而非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被人为左右的观点。值得说明的是,人都是有惰性的,毕竟有现成的「正确答案」可以用,又有谁会去下功夫思考。而这也正是那些少数人的思维方式,他们用这种笨办法,从各个纬度不断反问,全面思考,不断产生着有价值的答案,并影响着世界。

但我们的绝大多数人很难做到全面的思考,其原因是:

·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

·我们一旦产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就容易忽视相反的论据,容易产生「证实偏见」;

·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会存在一定的盲区;

努力摆脱这种思维陷阱吧,在自己关心的领域,使用以上的技能与方法,调动自己可能的时间、精力、金钱乃至勇气,构建自己的长板优势,以长板优势带来的领跑优势,对其他领域触类旁通,快速积累。

不去追求大而全的东西,专注自身,专注小而美,在一个领域走到最后,并获取你应得的回馈。

时间收益曲线

这张图则清晰的说明了,浅尝辄止的人很可能一无所获,而专注投入走到最后的人将获得超额收益。

个体的多样性,造就了不同的人,也就注定了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取得马云式的成功,在以金钱为衡量的标准的物质社会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去感受时间的力量。寻找内心的想法,去追寻它,并愿意为自己的道路付出时间的货币。

哦,对了,还有一句话,要送给大家,努力的第一个秘诀在于「舍弃」


那就和别人不一样,世界有这么多种可能去探索,公众号:先见者(theseers),欢迎聊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