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三国

复杂的帅哥:姜维(三国风云)

2018-02-01  本文已影响11人  小关平

文/小关平

目录:

第一章:两面性

第二章:说说杨仪

第三章:戚其义的商战剧

第四章:与姜维有关的三组人物

第五章:孤独的战斗

第六章:总结

————

很多人认为,三国故事自诸葛亮死后就索然无味。实际上,后诸葛时代也有很多能人,值得读者喜爱和研究。

比如魏的邓艾、钟会,晋的羊祜、杜预,吴的陆抗,和蜀汉的姜维。

三国后期,能和邓艾、钟会、羊祜、杜预、陆抗置于同一档次的蜀汉名将,只有姜维一人。

罗贯中的笔下,姜伯约相貌英俊、文武兼备、忠义双全,又是作为正面人物详写,能力似乎超过了以上五人,然则在历史上,这几人的能力不相上下,论到败仗,反倒是姜伯约吃的最多。

但我认为,姜维因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而理应成为六人中的主角,其复杂的性格和因此带来的结局就像古希腊悲剧一样让人喟叹。

说姜伯约,先从他性格的两面性说起。

————

△两面性

一方面,姜维本为魏将,因被诸葛亮折服,感其知遇之恩,才投奔蜀汉,后来知恩图报,对蜀汉大计兢兢业业,忠于理想与感情至死未休,十分感人。可是另一方面他又顽固执着,不善变通,甚至到了刚愎自用的境地。因其对诸葛亮的盲目崇拜,导致自己不切实际的自信心爆棚,反而把优点转化为劣势。

我曾归纳蜀汉四位悲剧人物魏延、马超、姜维、庞统的负面性格,其中对姜维的评价是:天真、理想主义、固执、重功名、独断、轻敌。

我写人物,喜欢表现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这一点学的是施耐庵与金庸,金圣叹评《水浒传》:

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金庸写张无忌与段誉,同样是爱心泛滥的多情男子,但二人各有特色,不能混为一谈。

同种类型的人物,即使同样是自负和天真,不同人物的心理成因也不尽相同。

项羽的自负来源于贵族出身和个人能力,而姜维并非如此,他的出身远逊同属西凉的马超,能力也不如一生的敌手邓艾,究其心理性格上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他错估了诸葛亮的能力,把自己当成“神的传人”,才会成为众叛亲离的独行侠。姜维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灰暗复杂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与其单纯阳光的表面形成了强烈对比,小说家在刻画人物时,要认真思考这种复杂性格的深度。

————

△说说杨仪

论及对诸葛亮的崇拜,不得不说杨仪。

三国的读者大多都不喜欢杨仪,认为他心胸狭窄,阴险狠毒,对诸葛亮奉承拍马、挑拨是非等等……但这些都是先入为主的错觉,如此评价历史人物很不公平。

杨仪确实有“性狷狭”的一面,和魏延的矛盾也千真万确,然而不可因此否定他的才能。

这有点像日本战国石田三成和福岛正则的关系:丰臣秀吉死后,石田和福岛分裂成两派,进而引发了关原之战,石田三成因为战败得到了后人的同情,在文艺作品中呈现出正义的一面。

杨仪因为是获胜方,反而使人们的天平砝码转向了魏延。

三国小说和电视剧中,魏延并不是以一个脑后反骨的叛徒形象出现,作者也重点表现出他的才能不被重视、受到挤压从而孤愤失落的一面。这种塑造人物的手法非常高明,如同希腊史诗和莎翁戏剧,让读者看到魏延复杂的性格和悲剧的命运。

我们在评价和分析杨仪时,也应注意到这一点,至少杨仪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蜀汉的忠诚毋庸置疑。

————

△戚其义的商战剧

我从小看戚其义的家族商战剧长大,受其影响比较喜欢看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如《天地男儿》中的古天乐、罗嘉良、郑少秋、张智霖;

《天地豪情》中的罗嘉良、黄日华、陈锦鸿、张家辉;

《创世纪》中的罗嘉良、古天乐、陈锦鸿、郭晋安……

这些剧作着力点是刻画人物,描写了大千世界男子间的勾心斗角,善于探讨人性的复杂。

而三国时代恰恰就是计策与阴谋轮番登场的大舞台,英雄们的明争暗斗充斥着整个三国历史,其间不乏刻画人性深度的东西,也反映了古代人物的智慧。

在我的旧作《三国版“潜行狙击”——诸葛亮谋杀魏延》一文中,曾简单提及过演义中的姜维,我称其:

“是诸葛亮最信任的人,可惜太过年轻、资历尚浅,诸葛亮不敢将一切权力交给伯约。演义中也是个缺乏个性的提线玩偶,完全听诸葛亮的话,在整个明争暗斗中只起到故事讲述者的作用。

在诸葛亮死之前,涉世未深的姜维确实没有主动参与蜀汉政局的内乱,那时杨仪、魏延争权,他只是陪着武侯一起烦忧罢了。

魏杨之争牵涉的人很多,就连持重的蒋琬、费祎、董允也没逃脱干系,更别说最后获利的王平、马岱了,姜维因为资历较浅反而没有卷入政治斗争。实际上他也不算是诸葛亮的第一接班人,至少排在马谡(已死)、魏延、杨仪、蒋琬、费祎五人之后,地位比较尴尬。虽是孔明的授业弟子,却因资历尚浅不足立威,展现出了小心谨慎又想争取表现的复杂心理。

————

△与姜维有关的三组人物

1诸葛亮

诸葛亮是影响姜维人生和命运最重要的人,姜维甚至可以看作是诸葛亮生命的延续。

27岁,与诸葛亮相遇,那一年姜维开始其在蜀汉的军事生涯,而27岁也恰是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的年龄。从此,姜维沿着诸葛亮预定的轨迹永远无悔地走下去,直到55岁自刎而死,只比诸葛亮多活了一岁。

2邓艾、钟会

这两人要了姜维的命,虽然之前的郭淮、陈泰也是魏国名将,且能力都不在姜维之下,然则真正影响姜维命运结局的,仅此“二士”(邓士载、钟士季)。

这三人的爱恨情仇非常精彩。

邓艾、姜维是彻底的敌对冤家,二人在战场上常年交手,却毫无互相敬佩、怜惜之意,都是心高气傲,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他们缺少诸葛亮和司马懿谦虚谨慎、互相敬佩的大家风范。姜维当年听夏侯霸介绍魏国新秀邓艾、钟会时,对此二人不屑一顾,最后却输在了他俩手上。

邓艾也是个顽固的将军,对姜维恨得咬牙切齿。最后姜维在钟会的帮助下见到被俘的邓艾时,他对邓艾也充满了轻蔑和侮辱,这在诸葛、司马身上没有出现过,曹操对待关羽、沮授、陈宫等人更不会如此。

这就是诗人政治家与普通武将的区别。姜维虽是个永不言败的勇士,但从英雄豪情的大格局上来说,他还远远不够。

再说钟会和姜维。钟会被姜维的俊朗风度所折服,如同当年初遇嵇康一般,对其十分恭敬。姜维腹中暗生复国大计,表面上却和钟会称兄道弟,假意示好。

实际上他与钟会的表面矛盾确实没那么大,钟会主要活跃于对吴作战和内部平叛的战役中,且不是灭蜀的关键人物,所以姜维把钟会当成战友和利用对象,真正的敌人是邓艾和背后的司马氏。

姜维当年问夏侯霸魏国有哪些人才时,

夏侯霸说:“魏国新有二人,正在妙龄之际,若使领兵马,实吴、蜀之大患也。

接着介绍了钟会、邓艾的能力,并言“此二人深可畏也。”

而姜维却大笑说:“量此孺子,何足道哉!”。

夏侯霸说二人正值妙龄,意为他们都在建功立业的年纪,而非说他们都很年轻。而姜维没有调查,就主观地认为邓艾、钟会都是黄口孺子,后来在一次遭遇战中,他把邓艾之子邓忠当成邓艾,闹了不少笑话。(我读《演义》至此,看到了罗贯中罕见的幽默感。)

这也可以看出姜维的逻辑思维实际上是经常受到局限的,右脑优于左脑,过于自信,固执,轻浮,缺少思想深度。这从姜维之后急功近利的表现(疑似派人刺杀上司费祎)和十一伐中原的穷兵黩武中也可看出。

3廖化、张翼、夏侯霸

虽然前期和王平、马岱、魏延等人都有过合作,但姜维真正的左右手是张翼和廖化。

他们都是蜀汉老将,从昭烈建国一直持续到蜀汉覆灭,而姜维北伐中原的主要助手就是此二人。然而这两位不仅是普通的勇将,他们经过参加诸葛亮的南征北战,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和战场谋略。

后期投降的夏侯霸,熟悉魏国的内部关系和地理环境,从而成为姜维的军师。

在是否北伐的战略方针上,姜维和刚直气烈的张翼产生分歧,在朝堂上各执一词,张翼虽顾全大局随维出征,但将帅失和肯定会影响战局。

廖化在我心中是个性格开朗洒脱之人,他从黄巾之乱就登上了历史舞台,一直活到蜀汉灭亡,年过八旬(光荣《三国志》游戏里,263年的廖化设定为94岁),在那个时代是极为罕见的现象,而且他还不是在山林隐居,而是出没于血与刀的战场之上,可以说除了运气好之外,性格与能力也很重要。

战场上不可能永远幸运,必须要有强大的作战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本事才能活下去,而没有乐观豁达的心情,也不可能如此年迈仍上战场。

我写小说总是把廖化设定成乐观洒脱如令狐冲、前田庆次一般的人物,在小说中,这样的一位福将,和姜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受不了姜维而离军出走,独自漂泊去了。但廖化是从关羽时代就忠于蜀汉的人物,在蜀汉最危险的时刻,廖化又像不死鸟一样复活在西川大地之上,和姜维同生共死,恩怨情仇一笑了之,携手共度蜀汉的患难。想到这一幕,心中感动不已。

————

△孤独的战斗

诸葛亮之所以要在有生之年连年北伐,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就是因为“隆中对”的战略计划无法实施(因荆州失陷)。而他认为,蜀国除自己之外,可以统一中原的人才寥寥无几,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必须用自己的生命作赌注,争取最大可能的成功。

其实当时还有一员名将魏延,其军事能力与魏国五子良将不相上下,但诸葛亮与魏延天生就有莫名的宿怨,不愿对其重用,直到见到姜伯约后,才觉得找到了可以继承自己事业的人才。

紧接着的街亭战败,让诸葛亮幡然醒悟,原来和自己一样书生出身的马谡,只会纸上谈兵,无法担任统帅大任。为了加强姜维的实战经验,诸葛亮先不对其委以重任,而是让他与王平、马岱、廖化、张翼等人一样放在实战中去锻炼。

同时孔明留有后招,把蒋琬、费祎等治世文臣也作为继承人的培养对象,使蜀军不至于只重武略,孤注一掷。

《魏略》记载: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

这是诸葛亮对魏延等人说的,其中最听话应当是蒋琬、费祎二人,尤其是费祎(有点像萧何死后的曹参),完全依照诸葛亮的遗嘱,谨慎固守,甚至在魏国多次内乱时期,手握兵权的他也没有趁机北伐,才导致了姜维对他的失望与怨恨,甚至疑似安排了一场惊人的谋杀。

姜维在诸葛亮去世后又经营了将近三十年,在这些岁月里,姜维几乎没什么朋友,他是独自一个人在支撑着苟延残喘的北伐

————

△总结

说到姜维,我们不能只认为他是那个陪伴在诸葛亮身边的阳光少年,结合各项史料来看,姜维其实是个品格单纯却又富有心机的复杂人物。

他为人简朴清贫,不求富贵安逸,只希望能够完成诸葛亮的理想,报答知遇之恩。其人生目的是要光复汉室,虽然这与他其实毫无关系,他所记得的就是诸葛亮曾给过他的期许和鼓励,二人之间已有了超越生死的情谊。这是评论姜维时最应注意的地方。

而他的刚愎自用、天真轻敌、独断固执等弱点,也恰好和他的优点一起构成了姜维独特的个性。他追求功名、阴养死士、疑似谋杀同僚等事迹,可以说是为了达成伟大理想而采用的卑劣手段。

正因为姜维身上存在着种种复杂与矛盾,才使这个人物更加真实生动,其动机、行为、结果的强烈反差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思考。

2013.8.30初稿  2018/2/1修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