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前不久,全国语文名师张祖庆老师辞职了,其公众号的辞职说明很快获得10万+的流量。祖庆老师说他感到特别恐惧,一个老师的辞职何以引发如此大的轰动?很多家媒体希望跟进,但都被他拒绝了,他甚至想要删掉这篇文章。
似乎每年九月,都会听说好多学校在紧急招老师,教师辞职在这时候特别容易暗流涌动。即便是在职在岗的教职工,在临近开学之时,他们的朋友圈也会相继出现“舒服的日子就要结束了......”之类的文字,教师职业也显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使人不得不思考这样的一个原初的问题:我为什么做老师?是年少时误打误撞进入了教育行业?是目前没有更好的去处?是稳定的工作能安家糊口足矣?还是悟到教育的魅力,工作亦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诚然,后者是我们能获取快乐的最好状态,而我们知道这样的状态不是人人都能够追求得到的。
或许你会说,有一天你也会像祖庆老师那样离开体制,正如作家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中说“一旦人们拥有足够的资源和机会,就会义无反顾地奔向新生活。”
而祖庆老师说“不敢说拥有足够的资源和机会,但我还拥有创造新的生活的勇气和激情,于是,就这样,走了出来。能够走出体制,我依然感激在体制里得到的所有锻炼。”
自由源于自律。不论是享受当前的教育工作抑或是走出体制,我们都需要祖庆老师所提到的“锻炼”。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锻炼自己呢?
记得三岁的儿子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写了一段记录文字:当我作为家长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老师的时候,我才更深切地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每当我看到第一次跨进校门的儿童时,我常会联想到那刚刚开放的带点紫红色的桃花,要使这朵花结出果实,园丁要付出多少心血和劳动啊!”教师可贵的价值正在于此。将孩子送到学校,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喜欢老师、喜欢学校、喜欢学习的。因此,我想“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应该成为我们专业上的锻炼,那么怎样锻炼呢?翻开上个世纪的教育经典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就能有所启发:
1、理解每一个学生
同样是7岁的孩子,让他们都去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比如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够20桶。如果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什么也干不成了。孩子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如此。他们固然都处于同一年龄阶段,而个人天赋有差异,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也不尽相同,学习上的成就值必定会有所不同,有的人达成五分,有的人达成三分,分值不同,成就却是相同的。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更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教育的目的是唤醒、鼓舞与成全。理解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不搞“一刀切”,不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孩子的成长,不做“强迫症患者”,学生能不喜欢这样理解自己的老师吗?
2、为学生提供帮助
也许有人认为,既然学生有差异,何必勉强那些不爱学习的学困生呢?不喜欢学就不学了吧!再说,家长都不理了,我们能有什么办法?诚然,信息爆炸的当下,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时候根本顾及不了那么多。但对学困生的放弃,是一种对生命的漠视,更是教师的失职。
我们且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么处理学困生问题的吧!对于算数有障碍的学生,他不是找海量的算数习题让学生做,而是为学生编了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习题集,激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训练阅读思考能力。事实证明,孩子的思考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教师工作起来就越容易。苏霍姆林斯基处理的不仅是当下的问题,他做的是影响着孩子更好未来的教育。
3、做一个热衷于成长的人
愿望: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搏击操教练(情绪感染、专业技能(动作、力度、音乐)、亲切大方)
不用过于勉强,动作做到你可以承受的程度即可 (理解)
动作技巧、耐力、音乐品味(专业技能)
有新的内容、积极乐观(热衷于成长)
追她的课
怎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干货五点
寄望每一个当下,寄望未来。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