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养生:古法今用度苦夏

《三伏养生:古法今用度苦夏》
“伏者,隐伏避盛暑也”,三伏之名,源于古人“阴阳五行”之理——此时阳气鼎盛,阴气伏藏,形成一年中高温、高湿的“天然桑蒸”。2025年三伏自7月19日始,跨越初伏、中伏、末伏,共四十日。
《黄帝内经》早有警示:“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炎热夹湿的天气不仅带来体感不适,更易诱发中暑、心脑血管意外及“暑湿感冒”。如何顺应天时,护佑身心?中医千年智慧为我们指明方向。
一、避暑有方:防暑不唯冷饮空调
1.外防暴晒,内调温差
三伏日头最毒时,当属正午(10点至16点),此时应尽量减少外出。若需户外活动,遮阳帽、冰袖、温水壶为“防暑三件宝”,缺一不可。许多人从烈日下冲入低温空调房骤感舒爽,实则为“热伤风”埋下隐患。
空调使用当节制,温度以26℃为宜,避免冷风直吹头颈。从室外入内,宜在门口“缓冲”五分钟,待汗稍收再入室。
2.慎防“阴暑”伤人
贪凉饮冷虽解一时之热,却易闭锁毛孔,使湿热郁闭体内,引发头痛、腹泻,中医谓之“阴暑”。寒邪裹湿最伤脾胃,温水方为养生正途。洗浴宜用温水,运动后待汗自然收干再冲凉,方可避免暑湿内侵。
二、饮食智慧:以清补化解“苦夏”
1.苦酸入心,清淡为要
夏季心火易亢,苦味食物可清心醒脾。苦瓜、苦菊当令而食,能解暑热、增食欲。然苦寒不可过,需佐以酸味收敛——乌梅泡水、酸梅汤皆为上选,既生津液,又防汗泄过度。
2.药粥养胃,温饮护阳
“夏季无病三分虚”,老人、儿童及脾胃弱者,宜以粥品调养:
- 薏米赤小豆粥:健脾祛湿
- 绿豆百合粥:清心除烦
- 荷叶粥:解暑醒神
饮水温热为佳,忌冰镇饮品直灌入喉。寒邪直中脾胃,阳气受损则秋冬多病。
三、养心调神:静心制怒避“火邪”
1.午憩养阴,按穴安神
《老老恒言》强调:“养静为摄生首务”。夏季昼长夜短,午时(11点至13点)小憩30分钟,可助心经气血回归,敛养阳气。若心烦难眠,常按两穴:
- 劳宫穴(握拳时中指尖点到处):清心泄热
- 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横指):宁心安神
2.调和情志,远离嗔怒
夏属火通于心,情绪波动易引心火上炎。遇事急躁时,闭目深呼吸;或取莲子芯5克冲饮,可平息心火。《黄帝内经》早有训诫:“使志无怒”,怒则火旺伤阴,实为三伏大忌。
四、科学运动:微汗排湿忌耗伤
锻炼宜择清晨或傍晚,避开烈日高温。太极拳、散步、八段锦等轻缓运动为佳,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以微微汗出为度。
“夏练三伏”并非鼓励酷暑中逞强,大汗耗气伤津,反损健康。运动后忌冷水冲淋,因此时毛孔开张,寒湿易乘虚而入。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比冰水更能有效补充流失体液。
五、古法今用:冬病夏治黄金期
1.三伏贴灸,借天阳祛沉寒
夏令人体腠理开泄,正是祛除寒湿宿疾良机。中医“冬病夏治”之法,针对冬季易发的咳喘、关节痛等,通过三伏贴、艾灸等方式,借自然阳气驱体内寒邪。
2.背部刮痧,泄热排湿妙法
若感暑热头晕、肩颈僵紧,可取刮痧板蘸精油,沿脊柱两侧(膀胱经)单向刮拭。出痧后饮温水、避风寒,可促湿热外透。寒湿重者,拔罐于脾俞、胃俞穴,健脾化湿效佳。

暮色四合时,老者摇扇坐于庭前石凳,轻啜温茶一口,遥指天边星斗对孙辈言道:“三伏虽酷,然天地阳气鼎沸,恰是人体祛湿排寒良机。”
此中暗合养生至理——暑热不可违,亦不必惧。《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伏养生精髓,正在于顺应天时:“饮食清淡护脾胃,静心戒怒养心神,适度运动通气血”。
今人若能承古训、避贪凉、调情志,则四十日伏天,非但不成煎熬,反化为强健体魄、蓄养精神的黄金时节。
丁俊贵
2025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