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爱意,是最高明的赞美方式
昨天和爸爸提到“称赞”的话题,陶陶挤过来插话说:爸爸称赞过我!
我问她:爸爸怎么称赞你的?
她笑着趴我耳边说:爸爸说‘你真是我的好闺女!’。
我一听就明白了,爸爸确实经常这样说。
所有专家都在说,表扬孩子不要笼统要具体,不要说“你真棒”,而应该说“你怎样怎样做了真棒”。相比其它“科学的称赞”,倒是爸爸这一句完全没有细节的表扬,最得陶陶的心。
科学固然正确,却终归是就事论事的点评;就算是笼统的称赞,一旦与个人情感相关联,就变得诚挚而动人。
陶陶越来越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经常让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我小的时候,父母也一定经常称赞我,但我完全不记得是否有过“你好好写作业,帮助小同学,真是个好孩子”之类的表扬,伴随我多年的父母对我的评价,已经浓缩成一句“我自己的孩子,我还不放心嘛!”。没有任何细节,但能传达无限的信任、肯定、包容与爱。这个评价,不是用社会客观标准来衡量的好与不好,不需要对“行为-结果”多做解释。这是父母内心的评判,也是孩子最在意的评判。
我问陶陶:爸爸这样说的时候,你觉得爸爸非常信任你、认可你,是吗?
她就认真地点头。
我是很多年后才意识“父母影响我一生的那句话”的,没想到她不到四岁,就已经提炼出自己最爱的“金句”了。
这个孩子慢慢长大,我惊讶地发现越来越多的感同身受。
我把西红柿和苹果同时放到餐桌上,陶陶先拿起西红柿,边吃边说:两个我都喜欢,但更喜欢苹果,那就先吃西红柿,再吃苹果。
吃苹果的时候,她又说:切的有大有小,那我先吃小的,再吃大的。
我突然回忆起中学时很流行的一个问题,还被用做作文题目:面前有一串葡萄,你是先吃甜的那部分,还是先吃酸的那部分?我从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就坚定地选择“先酸后甜”。答案没有对错,只是不同性格的反映。我很吃惊她居然这么小就表现出这种倾向,而且能主动解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基因和后天的影响各占多少比例,真是很难说清楚。这些相似之处,让我能更切身地理解她的感受,比如在人多的场合不够活跃,表现的安静又矜持;面临一项新挑战,需要更多时间观察和准备,非常敏感谨慎;对于大人的安排,小到穿哪件衣服,大到旅行计划,都要参与意见平等讨论,不会任由摆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气质特点,这一点甚至到成年后也不会改变。我尊重和接纳陶陶的特点,同时也希望她能在成长中,不断突破自我特征的局限。
进入初春,院子桃花和玉兰的竞相开放,不但花型优美,气味也非常香甜。早上陶陶穿着小风衣,背着小书包,凑近了使劲闻了闻花朵的香气,转身高高兴兴地拉着我的手去上学。我看着她摇来晃去的小辫子说:你真是爸爸妈妈的好闺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