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的心事
古人云: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诸葛亮的《出师表》,披肝沥胆,语重心长。爱国忠心溢于言表。令读者读之堕泪。诸葛亮其人其事,更是感天动地,千古一人。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感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李密的《陈情表》写祖孙之情,千百年来,更是引发无数国人的强烈共鸣,因为此文的问世,李密被誉为中华第一孝子,李密的家乡四川彭山区保胜乡龙安村,更因此成为“中华孝乡”。中华孝文化泽被后世,源远流长。
今天,请跟随刘老师走进李密的内心,揣摩李密的心事。
李密(224一287)
命运,带给李密太多的磨难,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那会是一个怎样悲惨的童年。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一句“臣以险衅”开篇,也确实是李密的真实概括。翻译过来就是“我饱尝了命运的捉弄。无奈的拥有了如此悲催的人生。”仅六个月,尚在襁褓,父亲就“见背”了。四岁,尚不记事,母亲被舅舅改变了守节的意愿。典型的“爹死娘嫁人”。叫天不应,入地无门。在李密的记忆里不会有父母的影子,也不会有一个完整的童年和片刻的家庭温情。唯一的幸运是承受了丧子之痛的奶奶伸出援手,躬亲抚养。而这对于年迈的奶奶又会是怎样的巨大挑战!
不幸,在李密的成长过程中如影随形: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内无应门五尽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正常的孩子一岁便会走,而李密却因为疾病而“九岁不行”。不用说是个极难抚养的孩子。为了这个李家的独苗。祖母又付出了多少的艰辛努力和多少的担惊受怕。简单的语言背后又会有多少不被人知的痛。孤孤单单的成长,没有叔伯,少有兄弟。长大成家后又很晚才有子嗣,延续香火。在外没有勉强亲近的亲属,在内没有r守候应接叩门的孩童。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的亲疏分为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李密说。在外边能勉强戴孝的人没有,在内能招呼到的子嗣孩童也没有!说到这些,李密的内心是何等的悲伤!孤单无依的独自一个人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慰问。李密在成长的过程中饱尝了苦痛,而祖母刘承受的苦痛却比李密还要多上几分!这会是怎样一个坚强而伟大的老人!
李密长大了,奶奶却老了。“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到了用人照料的时候,所以,李密义无反顾的承担了义务,“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一番苦情的叙述,包含了四十多年的心酸。李密在岁月的考验中,倔强的生长。
他发奋苦读,师从当时蜀汉著名学者谯周,学习儒家经典,博览五经,尤其精通《左传》。年轻时候的李密,在蜀汉曾任尚书郎一职,除了出了名的孝顺祖母外,他还以机智善辩、巧于应对闻名于世。成了蜀汉文人的自然代表。
此时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
公元263 年,司马昭派大将邓艾、钟会出征灭蜀。司马昭,就是那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司马氏用各种卑劣手段窃取了曹魏政权。最终成为魏国的实际掌权者。最终称晋王,其子司马炎最终取代魏为晋。为了加强统治,在文化上,司马氏也希望实现统一。急切的想把蜀魏的旧臣收于麾下。实施了恐怖的镇压政策。而偏偏有一些文人名士不为所用。叫“魏晋风骨”。在李密之前,就有以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其作品冷嘲热讽,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留下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这一年,司马昭处死了和曹氏集团关系密切的嵇康,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向来支持曹氏集团的阮籍,也采取或闭门读书、或外出不归、或沉醉不醒的软对抗方式,来远离西晋王朝,明哲保身。王勃《滕王阁序》中说“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就是这个典故。也在这一年,阮籍,郁郁而终。
这一年,司马昭灭蜀,刘禅投降。
这一年,李密40岁,不幸的沦为亡国之臣。
征西将军邓艾敬慕李密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一职。这邓艾有口吃的毛病,成语期期艾艾的“艾艾”说的就是他。邓艾盛情约请李密出山任职,李密想都没想,直接拒绝。
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魏元帝曹奂称帝,正式改元,史称西晋,实现了三国统一。司马炎更想实现文化统一,收拢各国旧臣成了他工作的重中之重。李密,就在这份名单的前列。于是,他重新征召李密做官,甚至许以“太子洗马”,也就是辅佐太子。未来的仕途可期。李密还是选择了拒绝。
于是李密说:“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这一次和前者邓艾的约请不同,这次是皇帝的亲自点名。三次皇帝的征召,同样,李密三次坚决的推辞。高官显位,功名利禄,都没能打动李密,皇帝显然动了气,甚至有点“霸王硬上弓”的意思了。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此时的李密若有些许的措辞不当或者言语中流露出半点微词都会有生命之忧。这,李密懂,而且很懂。因为前面就有嵇康的先例。嵇康的血还没干。阮籍的后果也不是李密所喜欢的。
按说,蜀国已亡,李密既没有出逃,更没有自杀殉国,就不该一再的推辞。诸葛亮才不过“三顾茅庐”,皇上已经连抛了三次橄榄枝了,你意思意思就得了,借坡下驴,顺势名利双收,岂不更妙?
可是李密是真的不愿意和司马氏同流合污。
文人出身的他,既不能以死抗争,置年迈祖母于不顾;又学不来阮籍的逃之于书酒,面对天子之怒,再次直接拒绝,同样不行。
要想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中保全自己,就需要一个完美的托辞。
于是他说:“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李密,把自己的难处直接抛给了晋武帝,我想去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的病情却一天比一天重,我想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难堪。言外之意:皇上您看我该怎么选择?
既然以阴谋和屠杀建立西晋政权的司马氏集团,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主张,那么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吧!李密用奉养祖母的情真意切之词,来高度契合西晋王朝以孝治国的理念,他娓娓的给皇帝讲述了这样一番道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李密陈词:以孝立国,基本理念,而我很符合国家的体恤范畴;而且我本来就是要出去做官的,没有看中名节。言外之意,我不像嵇康阮籍一样坚守。同时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以我低贱的身份,受到您的垂青,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
您对我足够好了,我知道,我不该再提出非分的要求了!
紧接着,李密话锋一转,来了个大大的转折。李密还是提出了“非分”的要求。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历年以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足矣让每一个读者热泪盈眶。在艰难的选择中,李密的天平再一次向祖母倾斜。观点态度十分明了: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我想,此时的李密语气相当的坚定,掷地有声,不容反驳。
接着,李密算了一笔感情账:“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馀年,臣生当损首,死当结草。”
再一次明说了自己的最终选择,“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并一再申明: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文末李密说:“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这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的结尾“临表涕零,不知所云。”所有的话,一吐为快;情感激荡,不知所云。李密是丞相诸葛亮的超级粉丝。
可惜此时已经没有了挥师北进的武侯,只有一个心念武侯的亡国旧臣。
没有反驳,也不能反驳,李密成功的“道德绑架”了晋武帝,晋武帝不得不答应他以孝辞官的请求。尽管晋武帝也知道这也许只是个托辞。但他却无懈可击,无理可挑。晋武帝很自然进入了李密挖好的坑,欣欣然跳了下去,还一脸感动:密上《陈情表》,武帝览表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
后来,李密的奶奶过世,李密还是出来做了西晋的官,先后出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
史书记载,李密在汉中太守任职期间,在汉中的勉县,他倡导修建了第一座武侯祠,比成都武侯祠还要早5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武侯祠”。来纪念那个他心目中的偶像。
或许,古柏森森的武侯祠内,大殿之上,羽扇纶巾的诸葛亮,那伟岸崇高的形象,是对包括李密在内的蜀汉旧臣、蜀汉百姓,怀念故国,最好的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
李密在出任温县县令的时候,以刚正著称,他廉洁奉公,政绩显著。当时,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要求当地百姓供养,百姓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据理力争,最终使诸王过境不敢再搜刮于百姓。
李密在做汉中太守,只做了一年后,就被罢官归田,因为他为官清廉,为人刚正。在官场上,最见不得这种人,所以李密自然在朝中一再被排挤,好到没朋友。
有一次他酒后发牢骚,赋诗说: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说的都是大实话,但是在官场,最见不得大实话,何况还是白纸黑字。
很快李密便被人实名举报到,晋武帝大怒,很快将他免去官职,赶回老家。
对李密而言,这倒是个好事,与其做一个窝窝囊囊的官,当官却与民做不了主,倒不如安然辞官,老死于乡野。李密欣然还家,公元287年,李密病卒,时年64岁。
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叫“老莱子戏彩娱亲”,成为千古美谈。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李密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孝的内涵,能够懂得感恩,能安然的为亲人尽孝,能让自己的内心不留遗憾,也彰显了中华美德,同样是一件伟大的事。
横跨千年,纠结于李密写《陈情表》当时的真实想法,实际上已经不重要了,其《陈情表》内蕴的中华孝道被载入历代的教科书,已经成了历史上一个不朽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