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一所村小,一个“国家”——读《村落中的国家》

2019-01-01  本文已影响22人  小悟同学

导读:以一个县办村小为观察对象,描绘一幅乡村教育的写实图景。这幅图景包括教师和学生两种人物,包括课堂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循环两个方面,最后以一种比较说明这种图景的普遍性。

一、鸟瞰学校:县办村小

丰宁小学是一所县办村小,即办学地点在村里,隶属于县教育局。这意味着学校受县教育局的管理,其财政、工资由教育局统一拨款。虽然这与经费由乡里自筹的地方相比,能够保障教师的基本工资,但是在一个比较贫困的乡村中,教师的工资仅仅能保持不拖欠,但是工资仍旧很微薄。

丰宁小学虽然处于乡村中,但是其却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比如整齐干净的校园,充满文化气息的标语,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庄重的升旗台,美丽的绿化等等。这种“花园式学校”与乡村的自然凌乱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在学校期间,置身于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自然言行举止会变得干净得体,但是一旦回到家,回到凌乱的乡村中,他们是否会坚持这种卫生礼貌等习惯呢?这种环境之间的转换,对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两种人物:教师与学生

1.教师的“派别”:“洋派”与“土派”并存

教师主要来源是周围县市的中专生、大专生和民师出身的老师还有少量大学生。而其中很多老师都是国家统一分配到这所学校中,并没有通过现在一样,通过教师招聘,根据学校要求进行选择。学校老师按照来源分为两派。掌权一派是民师出身的教师,他们土身土长,对乡村和学校相当熟悉,一般按照经验进行教学。而另外一派,即国家分配来的中专生、大专生和少量大学生。这种老师县城或周边城市上学,接受过城市文化,因此在言行举止衣着等方面都带着城里的某种习性,故而称其为“洋派”教师。这种教师受过较好的学校教育,因此在教学中会参杂一些较为现代化的元素。特别是在音乐、美术、英语等学校并不重视的科目中给学生传递着学习的乐趣。这些老师分在这所乡村小学,确实是无奈之举,受过良好教育的他们会更多的注重学生的素质的培养,也会在日常教学中加入许多新潮的东西,但是由于他们只是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中专或大专的文化水平)使得他们在教学中并不能更多的反思现行教学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正是这种原因再加上他们所在的乡村环境的落后以及薪金待遇的低下,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并不会很高,教育研究性也就无从谈起。

两派教师在这个学校并不是针锋相对,“土派”老师并没有对“洋派”老师进行排斥,“洋派”老师也没有讨厌“土派”老师的做法,而是出于比较和谐的地位。这倒是在这种“洋派”和“土派”学校难以想象的。虽然“土派”老师是掌权者,学校的管理者,但“洋派”老师的实力却越来越大,“土派”的管理和“洋派”的教学,在一个学校和谐的存在着,这不能说是一个奇迹。不过教育推进正规化、标们显示着准化的进程给“洋派”老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他们显示着越来越难以替代的优势。这当然促进了乡村小学的发展,对乡村小学的课程、教学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土派”教师该如何进行改变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呢?

在丰宁小学当权派不仅不对这种“洋派”老师进行压制,反而大大褒扬他们,并从他们之中选出典型树立学校的牌子,确实可以看出这所学校领导集体的开放与远见。反观这种开放与远见,主要应该是“洋派”教师能够提高学校的成绩,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他们要寻求自身的变革和发展,他们最终的目的仍旧是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已。

2.教师的尴尬地位:地位高尚与收入地位并存

“天地君亲师”,将老师与天地、君主、血亲放在同一地位,足以见得教师在道德地位上是相当高的。同时在学生眼中,老师扮演着一个先知的地位,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地位,相对于家长的地位而已,教师的地位似乎更加具有威信和高尚。同时,在乡村中,教师与一般的村民相比,又是作为一种知识分子的角色出现,他们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站在神圣的讲台上干着教村民轻松许多且高尚许多的事。与村民的地位相比,教师在村里的地位高大许多。

但是乡村教师的薪金待遇是相当差,薪金有时候并不比一般农民高。同时乡村教师很多并不是本村的,作为一个寄居群体,他们需要在微薄的工资中抽出大部分作为房租,这对他们的生活而言,无一是个很大的累赘。特别是他们的婚姻问题。虽然他们的生活相对一般的村民而言是较好的,村里的姑娘也愿意嫁给一个教师,但是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并不愿意一个文化水平低的人共同生活,他们更愿意娶一个女老师。但是作为同行,女老师对老师深知这个行业的辛劳与无奈,并不愿意嫁给一个与自己命运相同的老师。这就出现了老师婚姻问题无奈局面。同时,在这个越来越以金钱来衡量人的地位的社会,老师微薄的工资似乎让其地位越来越低,而他们的这种艰难处境,对其教育和教学的积极性与无忧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当下解决乡村教师,或者说整个教师行业的待遇问题,似乎比较迫切。

但是在现行的教育改革中,重点一般放在学校各种教学设施的建设和课程的改革,对教师工资和待遇的提高似乎微乎其微。这种缺少对教师人文化的关怀,是很难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真正提高教育教育质量的。

教师行业的高要求与教师行业的低待遇形成严重的对比,我们需要做的是把教师从奉献的神坛上拉下来,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能够真正满足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真正需求。教师首先是一个平凡人,然后才是一个高尚的人,我们首先应当满足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求,然后满足教师作为一个高尚人的需求。如果我们并不顾教师作为以一个人的需求,而一味的要求教师应当高尚,那不仅带来的是人们在择业是对教师这个行业的远离,也会带来教师以某种不“正当”的途径谋求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需求。

三、课堂内外:文化传承的矛盾

1.文化环境的矛盾:文明与蛮荒

丰宁小学地处塞北,一直以来文化并不发达,因此在乡村中村民的文化素养,村里的文化氛围也并不能为学校提供什么条件。也就是这种蛮荒的文化背景看,使得在这个落后的乡村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但是这种注重并不是素质的提高,而是成绩的提高。乡村小学处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一方面能够突出学校在传播知识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每天游走在文化环境和荒蛮环境中,教育的效果很容易大打折扣。

2.教学的矛盾:忠实课本与自我发挥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老师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并不会注重课本的发挥,更多是忠实于课本,特别是忠实于课本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过多的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性教育,而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似乎完全没有倚重。但是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一方面老师自身的教师素养方面并不能提供如此简洁,另一方面在注重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乡村小学,并不是将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文学性素养作为学习的主要方面。没有意识、能力,在加上教学的主要目的,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这种灌输式知识性教学在中国广大农村的普遍存在。但是这种灌输式知识性教学是短时间提高学习成绩最经典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的丰宁小学来说,无疑是一种捷径。

3.语言系统的矛盾:标准文语与个性口语

学生在学校与老师交流所用的是标准化的文语,而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校外的交往却用的是口语。这两种语言每天学生都在转换着。在课堂上,教师灌输的是一种文语,而完全忽略了学生从小赖以表达自己的口语,这种文语与口语的对立,似乎对学生对课堂的理解,以及对文语的掌握,以及对口语的自豪似乎都有不小的影响。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文语与口语的关系,学生又该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似乎也是一大难题。

在课堂上用标准的文语表达,没有口语的转换,只会是很生硬、牵强的表达,这样学生很难理解和运用这种文语,甚至慢慢丧失对这种文语的兴趣,那语文的教学就变得岌岌可危。

在学生的表达中,应该更加带有个人特色的表达,还是归于统一的文语的表达,我更偏向于学生带有个人特色的表达。因为这种表达对是对个人的的体悟,是完完全全来自于个人的感觉以及个人思维的加工,而文字的表达就应该做到这点,用自己的语言系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4.道德环境的矛盾:学校单纯环境与社会复杂环境

课堂内单纯的道德环境,明白的是非取舍,而课堂外满是复杂难辨的道德环境,学生游走在课堂内外,那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所形成的道德的知情意行的效果或多或少会被抵消。那面对学生接触的环境的复杂,学校是更多的向学生展示复杂的社会,还是截断学生接触非学校环境的途径,这似乎是一种两难的选择。特别是当下,校园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许多社会上的陋习在学校大行其道,特别是学生受来自于成人世界的网络和电视平台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成熟,属于学生该有的纯真渐渐消失得没影,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该如何应对?

5.教材的矛盾:城市的向往与乡村的地位

乡村学校用的教材与城市学生用的教材无异,而这种教材中充斥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这让处于乡村中的孩子,面对一个基本未知的世界,难以产生共鸣,用的只是希望日后能够进入城市,去享受书本中那种美好的生活。同时整个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并不是以促进学生在乡村的生活为主的,学校的课程、教学大纲和学制等都是由国家统一要求,学校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和权利来制定教学内容和学制。但是国家的这种统一的课程,着眼的是整过国家,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着眼于城市,因此乡村学生学习这些城市孩子的东西对日后的乡村建设并没有多大的用处。不过学校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整个乡村的建设,而是把乡村中的孩子送到城市去,最终走出乡村。因此就这个目的而言,似乎并没有什么必要追究教材时候以城市为主要内容。

就教材来说,虽然我们国家各种版本,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能够展现地方特色,但是细细比较各个版本的教材,似乎很少融入地方特色,只是某些地方的课本相对容易,某些地方的课本相对难而已。乡村和城市是两个完全不同且差距较大的系统,是否应该为其分别编写教材?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城乡一体化,但是城乡二元化的格局似乎仍是大流,是否应该城乡分开编写教材呢?如果城乡分开编写教材,那么城市的教材更加倚重城市,以推动城市发展为主,还是介绍更多乡村的特色,那么乡村的教材是否更加倚重乡村,促进乡村建设,还是更加注重介绍城市特色。如果城乡分别编写教材,那么如何评估系统也要分开进行,那么乡村学生想向城市流动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在教材没有分流的情况下,城市和乡村的还是面对的是同一本教材,那么城乡孩子所学的东西是同步的,而一旦分流,城乡不同步,那么城乡的流动性将大大降低,一旦各种阶层的人无法流动,那会造成多大的后果,似乎也无法想象。

四.教育结果:上升与下放

胡营麻乡的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家长送学生上学主要是学生通过上学改变自己贫困的命运,学生上学主要是为了通过升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农村,而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升学以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学生选择这所学校,教师之所以努力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获得更多的薪金。所以在这种教育中,似乎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升学,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走向他们小时候眼中美好的世界。似乎没有一个人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没有人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更没有关心这种教育时候能发展学生的潜力和能力。教育最终堕落成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但是在这样贫困的乡村中,在现在阶层流动艰难的社会环境中,乡村的人要想获得阶层的流动只有依靠学习这一主要途径,才有可能出人头地,走入城市。但是在现在这个拼爹的时代,似乎学习这条途径慢慢的堵塞。学生即便努力考试好的大学,即便拥有很好的才能,也未必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随着城市生存的成本的上升,似乎更加加大了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村学生在城市生存的难度,这无异于在驱除乡村人,同时也大大加大了阶层流动的难度。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不仅农村的家长和学生,城市的家长和学生也开始更加注重学生的成绩,虽然通过学习这条途径越来越阻塞,但是这条途径仍就是退经阶层流动的主要途径,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家长在不遗余力的重视孩子的学习,重视孩子的培养。

考上大学与没考上大学,考上好的大学与考上不好的大学的差别是相当大的。中国的大学的差距与城乡差距一样,十分大,师资、基础设施、机遇、学生素质等等各方面的差距,有时有天壤之别。

首先考上大学的学生,至少能够离开乡村,去城市中生活四年,学的一定的专业,在城市中寻找到一份工作,尽量在城市中立足。但是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或者留守乡村,而自己以前学习的东西似乎在乡村中根本派不上用场,再加上现在农村并不需要很多的劳动力,因此为了挣得更多的钱,很多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涌入城市。他们在城市中,没有很高的学历,只能从事比较底层的劳动,在工地当农民工,在餐馆洗盘子,在人家里当保姆等等。他们从事着城市人不愿从事的工作,但是挣得的工资却远远低于城市人的平均水平。而考上大学的学生,如果没有考入很好的大学,在进入社会后,其境遇也不比没有考上大学的同学好多少。因此,在现在大学生普遍的情况下,人们更多的追求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尽量在城市立足。

但是在这种教育下,虽然中国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素质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不少。在大量扩招面前,原先由国家承担费用的大学教育,如今把这种钱摊到老百姓面前,但是当老百姓用自己的血汗钱供自己的子女读书后,得到的是学位的贬值,这种付出与收获的高壁纸,让人民汗颜。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似乎国家更多的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很少考虑到老百姓,特别是农村的老百姓的利益。这种教育,仍旧以工具主义为主要目的,无论是科教兴国,还是教育为本,教育似乎从没有没有为自己的本质服务,或为经济服务,或为国家服务,教育似乎从未国家富强自身、提高经济的一个工具而已。但是这种不尊重教育本身的教育,并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那对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的益处似乎大打折扣。这确实值得人好好反思反思。

五.一种比较:乡村教育的普遍性

丰宁小学的教育情况并不是一种特例,它是乡村小学的典型代表。在现在动荡的改革中,乡村小学该如何进行改变,似乎应该是这种小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村落中的国家带过我的更多是似曾相识,出身于农村,求学于乡村小学中,对乡村小学的各种情况似乎都有亲身体验,但是这种体验背后是默默的无奈。乡村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与一般城市小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消除的,但是出于同一竞争平台下,乡村孩子的竞争力明显弱于城市孩子,这样乡村孩子的改变自己命运的阻力越来越大。

同时,在当下农村中,不仅乡村小学教育质量的不高,学生许多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怀与教育,其教育效果不容乐观。还有许多乡村儿童伴随家长进入城市,在城市的农村工子弟小学读书,这种小学的教学质量与环境也难以与城市小学相比,处于城市边缘的乡村儿童是否能够适应这种环境。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乡村儿童子承父业的情况似乎越来越多,阶层流动也越来越小。伴随着阶层凝固而来的种种危机,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否则当阶层停止流动,带来的动荡,那对整个社会来说,似乎是一次毁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