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女儿陪我学《论语》

2017-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九风楼主

原本想陪孩子学《论语》,最后却演变成了孩子陪我学《论语》,所谓殊途同归,大约如此了。

学《论语》这个打算,源自两个原因。

一是最近看了一些东西,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从小背诵的必要性。

另一个原因,小学课堂也开始涉猎文言文,这是从孩子告诉我“颜渊"开始知道的,她说让她想起了上神“墨渊”,还说“子曰”好像长胖了的“子日”,超搞笑。于是,觉得陪她学《论语》的时机也到了。

为此,我提前准备了两样东西:书,录音。

纸质版的《论语》,家里本来就有,邻居送的。邻居搬家前送了很多书,说是他孩子小时给买的,结果孩子的孩子都有了,这些书还崭新如初。

录音是从网上找的,不全,但够用了。担心自己读音不标准,这个必须有。

本想准备第三样东西,那就是孩子背诵《论语》的理由,可惜流产了。因为不小心把学《论语》这个想法说给了爱人,也就是孩子她妈,然后孩子就知道了。

“我不背!”孩子的反应果不出所料。

还好,在意料之中。虽意料之中,却无解决之道。

这不怪我的爱人,反而要感谢她。首先说明她非常支持我这么做,甚至比我还急,想我尽快行动,足矣。

既然没有办法,那就暂时不用解决不想背诵的问题了。

于是定下一个自认不算太难的目标:自己花一年的时间背诵完《论语》,孩子能背多少算多少。

相信东西只要到了我的脑子里,自然就会传染给孩子。

“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在里屋大声朗读起来,孩子照例在外面小厅里练琴。

可能我的声音比较大,这让她弹琴没多久,就忍不住了,冲进屋来,一把夺过我的《论语》,撕个粉碎,我想。

原谅我,当时事情发生太快,描述起来不免语无伦次。重说一遍,她冲进来夺书是不假,撕书动作只在我脑海里一闪而过,假的。

她不但没有撕书,反而快速翻看几页,随意找了一段大声朗读起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过了把嘴瘾之后,把书丢还于我,抛下一句“子曰这东西读起来还挺好玩”,复又返回客厅继续练琴,唯留我一人站在当地,目瞪口呆,久久回不过神来。

由于她的打断,导致我的背诵颇为不顺,短短48个字的“有子曰”反复朗读十余遍竟还不能背诵下来。呃,孩子妈不要那种眼神看着我,我承认这个表达草率了点,这关乎脑子问题,与打不打断全无半点关系。

直到孩子练完琴回来,情况发生突变,可用峰回路转这个词来形容。因为我发现,忽然间仿佛多出一个帮手,在我大喊一句“小朋友,跟我念”之后,竟真有一个小朋友跟我念了起来。这让我大为振奋,思路也活跃蹦跳起来,开始跟这个小朋友天南海北乱讲一通了。

“武侠小说里有个叫张无忌的,你可能不知道。”

“不,我知道。”

“好吧,你玩过的游戏里有。有一次他为了救明教中人,需要受灭绝师太三掌,第一掌就被灭绝打得狂吐鲜血。”

“灭绝好没人性。”

“第二掌打得他像断了线的风筝飞了出去,啪一声像死狗一样掉在地上动弹不得。”

“张无忌好可怜。”

“下一掌他必死无疑,可就在这关键时刻,他突然想起小时候背诵的《论语》来一一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是……《论语》?”

“是《九阳真经》,不好意思说顺嘴了。他小时候背诵并不解其意,生死关头忽然大悟,于是现学现卖,灭绝师太第三掌打来之时,就如清风明月一般,毫发无伤。别人还以为灭绝爱惜这个少年英才,放他一马,实不知……”

“实不知灭绝本就灭绝人性,绝不爱才。”

“小朋友没看过小说,竟分析如此透彻,挺厉害呀。”

“可我还是不想背论语!”

此处应有狂吐鲜血声,比之张无忌挨的第一掌有过之而无不及。

慌乱之中再次念出我的六字真言:“小朋友,跟我念”,于是,有个小朋友再次跟念起来。朗朗之声有如清风明月,滔滔之意恰似名川大江,我俩好不舒畅。

原来小朋友要的是好玩,子曰很好玩,背诵不好玩。在知道自己不必背诵,甚至不必弄明白子曰那些内容的含义之后,心情大好,废话也多了起来。

当我朗读到“其为仁之本欤”时,她总要接我话茬在后面强加一个“也”字,导致我俩合成一句“其为仁之本欤也”,后面那个“也”还要摇头晃脑拉个长音。

“没有‘也’”,我反驳道。

“啊?后来改啦?”

“没改!”

“那就是有‘也’喽!”

又有人作狂吐鲜血状。都知道对方下一句要接什么,偏每次仍要对答一番兼作吐血状,乐此不疲。

尽管被各种捣乱,背诵常难以顺利进行,偏还开心得很。

当然,也不纯粹总是捣乱,有时也会触发十万个为什么模式。

“为什么‘说’不读‘说’,要读作‘悦’?”

“可能是古人写错了,也可能突然想不起来‘悦’字怎么写,就用了个‘说’字。”

“古人学习也不认真呀?那为什么不改过来?”

“你要是圣人,写错了也没人敢改。就算有人敢改,一定还会有人拼命找出一百种理由解释为什么不能改。”

此处有人瞪大眼睛中。

“爸你读错了,新鲜的‘鲜’,一声‘鲜’。”

“这里的鲜是很少的意思,所以读三声的‘鲜’。”

“哦,就比如‘鲜’为人知。”

此处有人张大嘴巴中。

就这样,不知不觉,半个多小时过去了。虽然读了好多,第二节“有子曰”还是背诵不下来。

“脑子果然不如小时候好使了,这么多遍都背不过,”我说。

“你背了多少遍了?”孩子问我。

“大概有二十多遍了吧。”

本以为她会说“二十多遍背不过也正常”,让人心情好一些,没想她“哦”了一声后竟一个字不再说,那表情分明在说:这么笨的人,基本就告别安慰与自我安慰罢。

然而,我终于还是背下来了。所谓龟兔赛跑、笨鸟先飞、后发而制人者云云,诚不我欺也。

“我决定只读三遍就把第三段背下来。”

孩子瞟了我一眼,用眼神扔过一个不屑的“切”字。

“不,不用三遍,我默念一遍就行。”

孩子继续不说话,只鼻子里发出一个闷闷的“哼”字。

只见孩子爸再不答话,合上了书卷,挺胸昂头,凝目远方,口中缓缓诵出《学而第一》第三段一一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