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是什么?——《我们仨》、《亲爱的陌生人》读书笔记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一百岁感言》
1、
书名:我们仨
作者:杨绛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4.7
书名:亲爱的陌生人
作者:【加拿大】露西·莫德·蒙哥马利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6
2、
这些日子,一直会想着这两本书——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蒙哥马利的《亲爱的陌生人》。
两本书,几乎都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但读完后却又欲罢不能,反复回头重新翻阅。
《我们仨》读的时候,有唏嘘感慨,有默默流泪,有会心微笑,也有沉重难过。它是杨绛先生对一家三口平凡而真实生活的记录,处处洋溢着她的那份饱满丰沛的爱,滋润着读者的心灵。
《亲爱的陌生人》是小说,一直读到深夜,然后又十分喜爱地将喜欢的章节重新读了一遍,至凌晨一两点方才心满意足地放下休息。
自从读了成甲老师的书,我就会在读书中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套进去,看看作者的想法做法,对于我有无可以借鉴的地方。读《我们仨》、《亲爱的陌生人》也是如此。
这两本书,都是写情感的,都是出自女作家之手,温情而和煦,细腻而动人。但于我自己而言,最动人、印象最深刻的却只有一点——她们各自对待真爱的态度和行动。
3、
我看到——神仙眷侣也有吵架,但智慧的他们却因为一次吵架,决定“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我们仨》书中说——
“我和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曾吵过一架。原因只为一个法文“bon”的读音。我说他的口音带乡音。他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我也尽力伤他。然后我请同船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夫人公断。她说我对、他错。
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钟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
常言:“小夫妻船头上相骂,船杪上讲和。”我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定规。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但此后几年来,我们并没有各持异议。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
“各持异议,不必求同”,堪称夫妻相处的黄金法则,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却常常在夫妻关系中撞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方才悟得这句话是多么真理。
男人、女人这个地球上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物种,怎么可能什么想法、看法都是一模一样的呢?可我们往往就那么傻,一直追求对方必须和自己一样,强求改变,强求一致,这样又怎么会不落的一个或心灰意冷或鸡飞狗跳的结局呢?
在一个家里,生气吵架永远是双刃剑,输了赢了,都不会开心。所以,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今的自己,早已明白界限的概念,也基本能够接纳先生和自己并不需要活在同一个世界,他有他的天地,我有我的宇宙,只要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能够开开心心,就足够了。
4、
我看到——真爱那份无条件的包容和接纳。
有段时间在牛津,杨绛身在产房,家里只留钱锺书一个人过日子。
钱锺书常苦着脸说:我又做坏事了。
他继续说:我把墨水瓶打翻了,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
钱锺书诧异:那可是墨水呀!
杨绛说:墨水也能洗。
过了几天,又说:我把台灯砸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再过了几天,钱锺书说:我把门轴弄坏了,门不能关了。
杨绛还说:不要紧,我会修。
每次杨绛说“不要紧”,钱锺书就真的放心回去,他对杨绛是全身心的信任。
至于那些家里的小毛病,事后,杨绛果然全修好了。
在生活上,一向都是杨绛来照顾钱锺书,“穿衣吃饭都要把他当孩子一样照顾”。
钱锺书的堂弟钱钟鲁说过,大嫂“像一个帐篷,把身边的人都罩在里面,外面的风雨由她来抵挡”。
而我们呢?
在生活中冲锋陷阵的我们,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就抱怨对方不体贴、不温柔、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帮自己一下……各种抱怨,甚至反感、讽刺、指责……硬生生地将一个本来应该其乐融融的家,变成了一个上蹿下跳的战场。
一位老师曾经有过很形象的比喻——作为女人,应该是一只优雅的、翩翩起舞的蝴蝶,而不是整天呼啸而过、炸弹乱飞的战斗机。
但我们却常常忘了蝴蝶的温柔美丽,而迷失于战斗机的威风凛凛。
反思我自己,很少是这样包容接纳先生的。修炼了这么久,也就是从指责做到了闭嘴,从闭嘴做到了接纳,从接纳做到了悦纳。
坚持到今天400多天的心赏日记,几乎彻底改变了我心态和看待婚姻的角度,给了我太多的安心与宁静。
但再看看这些和谐美好的婚姻,我知道距离真爱的道路,还有很远很远。而很远也没有关系啊,只要我们都愿意一直为之努力。
5、
我看到——真正的爱,只需要付出爱,甚至都不需要对方来爱自己。
《亲爱的陌生人》是一本很好看的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华兰茜•斯特灵是一个二十九岁仍孤独一人的老姑娘,她演绎了一个破茧成蝶、凤凰涅槃的美丽传奇。
她受压制于家族枯燥的礼教和传统,现实中活得唯唯诺诺、逆来顺受。一封阴错阳差的来信,使她得知自己患上了严重的心绞痛。
面对只剩下一年时间的生命,她绝望了。
这种绝望并不是源于她对死亡的恐惧,而是源于她在临死之前才感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活过的苦痛。
面对死亡,她开始反抗令她讨厌的空洞无趣的生活方式。她要挣脱束缚,去寻找自由。
不顾家族的反对,她下定决心照顾"咆哮亚伯"的"不检点"女儿,为她操办葬礼,思考活着的意义;爱上"无恶不作"的巴尼,大胆求婚,步入婚姻的殿堂,享受生活的美好。她的生活因此而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书中关于华兰茜向巴尼求婚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场景:
“如果我们结婚了,”巴尼的语气突然间轻松起来,好像只是在说一个事实,“我要提前说明一些事。”“一切都要说明。”华兰茜说。
“我有些事不能告诉别人,”巴尼沉着地说,“你不能问我。
”“我不会问你。”华兰茜说。
“你不能看我的信件。”
“不看。”
“我们不可以对彼此假装任何事。”
“我们不会的,”华兰茜说,“你都不需要假装喜欢我。
……
空间、自由、接纳,甚至不求回应,只是付出,快乐地付出爱,就让女主人公幸福得犹如身在仙境。
而我们,那么锱铢必较,那么紧张失措,恨不得两个人是连体婴儿,时时刻刻都在一起。最好对方的思维空间和眼里、心里随时随地都有自己,对方的行踪自己了如指掌,和谁在一起、在说什么、干什么,也希望一清二楚……
这不仅是给对方制造囚笼,也是给自己的心灵量身定做了一个越收越紧的牢笼,迟早有一天,彼此都会无法呼吸,然后各自渴求挣脱。
所以,真爱是什么?
是放手,是接纳,是宽容,是求同存异,是发自内心的欣赏与关爱……
所有的幸福和谐,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