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微课教学设计

2021-05-24  本文已影响0人  努力学习的燕子

《赤壁赋》微课教学设计

濮阳市一高 司曙霞

教学目标:

1、感受赤壁景色之美,体会作者心情变化。

2、借助作者对自然的思考,反观自然,引导学生获得个体生命积极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导入:

同学们,大家有过旅行经历吗?(…)会选择和谁同行呢?

(屏幕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

今天我们就与最会生活的苏轼同行,游一游宋神宗元丰五年的黄州赤壁。

二、明确学习目标:单元话题“反观自然”(屏幕展示)

三、整体感知,获取信息

1、自主学习:朗读课文,疏通字词句,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究:自学中字词句的疑难,小组内互助合作解决。

教师小结: (1)“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曾”。

(2)“何为其然也”的“为”。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出游时间

出游地点

出游方式

同游者

主要景物

四、解读文本,深度研学

画面一:一叶扁舟,月夜款款而来…

问题: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文中画出相关写景语句,用一句话进行赏鉴。

①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③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屏幕展示)

清风徐徐,明月当空,烟波浩渺,雾气迷蒙。赤壁的诗情画意、澄澈空灵让人心旷神怡,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板书:乐)

小结:自然之美让我们获得感官的满足,这是最初的审美愉悦,在自然美中我们获得身心自由。

画面二:一曲洞箫,寄托士子悲音…

过渡:接下来的画面中的景物如何?心情如何?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补充知识:赋体文“主客一体”结构(屏幕显示)

问题1:苏子在因何而悲?到底想到了什么?(板书:悲)

曹操:一世之雄

苏轼:渔樵江渚

问题2:如何理解苏子之“悲”?

悲叹个体生命有限(屏幕显示)

小结:苏轼在自然审美的第二阶段脱离了感官的愉悦,神与物游,观照个体生命,从而获得深刻的体悟。

画面三:一位智者,妙语点化人生…

问题1:苏子眼中水与月的变与不变各指什么?(屏幕展示):

变化        不变

水    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

月    盈虚者如彼  卒莫消长也

人    个体消亡    身与物化 万物皆一

思考并讨论:如何理解“物与我皆无尽也”呢?

(屏幕展示):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张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问题2:如何理解“取”与“不取”?(屏幕展示)

莫取:非吾之所有,丝毫不求取;

取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小结:佛家参禅三境界(屏幕展示)最后在人生与情感的低谷中,苏轼反观自然,大彻大悟,获得独特慰藉,即佛家的随缘自适。品物流行,各归其位,各得其所。

五、回顾目标,总结课文:

没有一片自然是无意义的,一片自然,就是一处心灵。

本节课我们随苏轼出游,领略了月夜秋江美景;随着苏子心情的由乐而悲,我们在与自然的观照中,也由感官审美进而到思考个体生命;最后,苏轼用道家的顺应自然与佛家的随缘自适,来调和儒家的积极进取,反观自然,喜笑颜开,悟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人生至味。这就是苏轼的生活哲学,让我们感恩自然,善待自我。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