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对话

2024-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素素1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经典,内容繁杂、篇目散落、精神永恒!对于中国人而言,理解《论语》尚且耗时费力;对于西方人而言,不异于 “天书”的存在。

        时隔一百二十多年,阅读《辜鸿铭讲论语》,读者明显地感受到在“西学东传”的背景下,坚持“东学西行”的难能可贵。

      《论语》西传过程中,最早对其翻译的是西方传教士。1898年面世的辜鸿铭《论语》英译本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国人首次独立翻译的《论语》。

      辜鸿铭游学欧洲14载,精通西方文化,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等,自称“东西南北人”(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在游学中,辜鸿铭敏锐地认识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有着种种误解与偏见。于是,他尽一人之力,不仅用英语向西方介绍正统的中国文化,而且翻译了《论语》《中庸》《大学》。

      辜鸿铭面对的读者,是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他有意识地以西方文化的视角去解读中国文化。

      辜鸿铭从传统文本中“跳”出来,向西方读者介绍孔子与弟子对话发生的时代背景,介绍对话中人物的身份、关系、性格等。他在前言中写道“为了使读者能彻底到家地理解文本内容,我们还加了一些注释,引用了非常著名的欧洲作家的话。通过征召这些欧洲读者熟悉的思想象征,对于他们或许会有帮助。”

      《辜鸿铭讲论语》征召的名流大家有歌德、伏尔泰、席勒等,在中西互文中使得原文本与译文本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不仅如此,辜鸿铭对原文本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对伯夷、叔齐二位先贤,不仅介绍其与孔子对话的表象意义,而且附注二人的姓名、身份及事迹,从而对人性的善恶、世情的是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辜鸿铭在思想理念上超越他生活的时代,他谈及自己翻译的初衷如是说“我是希望东西方的长处结合在一起,从而消除东西界限,并以此作为今后最大的奋斗目标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