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简书优秀作者文诗荟萃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林徽因与景泰蓝的文化传承

2019-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黄粱一梦今生缘

        “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林徽因的这句话决定了钱美华一生的追求。喜欢林徽因,不仅仅是喜欢林徽因倾国倾城的容颜,更是她笔下的文字,她的文字读起来柔美细腻,清丽脱俗,仿佛嵌入了她灵魂的影子,每回读过都能让人在诗中体会到她独特的魅力。在很多人眼里林徽因是一个诗人,却很少有人知道她对古建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设计方面也曾有过卓越的成就。特别是,她在景泰蓝的设计上也有过一段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发扬下来,成就了复杂而又绚丽多姿的景泰蓝传承艺术。

        提到她与景泰蓝的缘分要从几十年前的一个清晨说起,当时林徽因从琉璃厂的一个旧古玩摊上看见了一只景泰蓝花瓶,她拿在手中细细观看,老摊主见她喜欢就对林徽因说:“你买下吧!这是正宗的景泰蓝,别处你是见不到的,只是可惜了,北京的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没想到我们这代就要绝跟了。”林徽因听了这话,心里莫名的痛了起来,开始为这门传统工艺的命运担忧起来。

林徽因与景泰蓝的文化传承

        回到家,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再三商量,最终决定在清华大学(梁、林二人当时的工作单位)成立一个工艺美术教研组,用于抢救濒临灭绝的景泰蓝工艺。那时因为战争刚刚结束,百业还在代兴,景泰蓝设计与制作方面呈现凋零之相,图案只有荷花、牡丹和莲纹单一的几种图案。林徽因看后非常不满意,她找出历代装饰设计资料,认真学习揣摩,一遍遍的推翻原有的设计构思,构建出几款新的设计图案,最终在她的指导下,工艺美术教研组为景泰蓝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如飞天、鸽子、卷草等,突破了以往单调的荷花、牡丹图设计图案,使景泰蓝的样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起来。

        当时的小组成员除了林徽因,还有莫宗江、常沙娜、钱美华、孙君莲等人。几个人为了调查景泰蓝的生产状况,在北京跑了一整天,最后只寻到了几家小作坊。这些小作坊有的因为缺少制作师傅被搁置很久了,流露出一副破败凄凉之相,有的只剩下三五个老师傅,几副小炉灶,来维持制作,致使景泰蓝产量很低,质量也很差,商品大量积压,销量也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当林徽因说明小组是为了恢复景泰蓝工艺做调查时,老艺人激动得老泪纵横,握着林徽因的手说:你们救救景泰蓝吧!现在有几位景泰蓝老师傅为生计所迫,都被迫改行了,我们国家掌握景泰蓝技艺的人太少了,新艺人也不愿在学这门手艺,千万不能让这门手艺在我们新中国失传了。

林徽因与景泰蓝的文化传承

      看着老艺人那近乎哀求的眼神,在场的小组成员,更加坚定了重振景泰蓝辉煌的盛景的决心。大家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最终摸清了北京仅存的几家作坊和景泰蓝生产情况。这些厂子大都处于倒闭边缘,新老艺人接替不上,使质量没有竞争能力,产量低,也销不出去。而要拯救这一濒临灭绝的民族艺术,最关键是调整生产结构,全面更新设计,提高销售模式,才能起死回生。在小组成员的努力与付出下,景泰蓝很快得到了发展。从1950年6月,北京市政府成立了特种工艺品公司,到1951年特艺公司成立研制景泰蓝的特艺实验厂,再到1958年,在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大大小小的珐琅生产合作社合并,最终才形成了今天的北京市珐琅厂。为了支持景泰蓝工艺的复兴,北京的特种艺术品公司还在崇文门外喜鹊胡同3号成立了研究、制作景泰蓝的国营特艺实验厂(1958年并入珐琅厂),将许多散落民间的景泰蓝艺人请进厂参加实验。景泰蓝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