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联盟《我怎样教语文》寒假读书打卡第十一天
今日阅读《解读“三席话”》
一
事例:斯霞老师“外国阿姨是女的。”
结论“蹲下来”看学生,就是以孩子的标准衡量孩子,是老师和孩子“相似”,老师和学生“相似”了,就有了共同的想法、共同的看法、共同的理解、共同的语言了。
我的感想:
记得有一次教育女儿,说让她理解爸爸妈妈。结果女儿来了一句:“你们小过,我又没大过,我怎么理解你们啊?应该是你们理解我才对呀。”当时一愣,细细一想,女儿说说的还挺有道理。大人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按自己的标准来做事,殊不知,孩子的认知、阅历都不如大人,怎么能完全理解大人们的想法呢?而每个成人都经历过童年,只要我们蹲下来看孩子,就能够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以孩子的角度为切入点来教育孩子,不是更容易成功吗?
二
事例:张庆先生谈到叶圣陶先生教人修改文章:念,再念再念再念。一念问题就出来了,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就好了。
结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们教学,我们讲话、写文章,是不是也应该努力使他简单些、浅显些、明白些?
我的感想:
读完这部分内容深有同感,我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时候,也总是让小组的同学围在一起把自己的作文念给大家听。念着念着,小作者就自己拿起笔来修改了,自己没发现的问题组内其他同学也能给他指出来。这样修改作文,孩子们要用心得多,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比老师一个一个指导效果要好得多,何乐而不为呢?
三
事例:陆志平“摁牛头吃草”
结论:教师要转变权威角色,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组织者,彻底改变灌输的做法,树立“学生需要什么帮助,我们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的理念。
我们的教学确实应该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领;少些理解、多些情趣。一句话,我们应该把摁牛头的手松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