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蓝瘦?特香菇?你得学几招自我交谈
文/爱瑋儿 图/网络
蓝色土壤培育的瘦瘦菇?前些日心理专辑主编号召对“蓝瘦香菇”各抒己见,当时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是啥养生食疗新品,心想这玩意儿我一窍不通啊!后来才知是源于普通话不标准的南宁小哥一段自曝视频,起因是失恋。
想来生活中会导致人“蓝瘦香菇”的还真不止失恋,大到关系破裂、失业下岗,小到挨了老板一顿批,或是丢了心爱的宠物狗,都会引发或深或浅的负面情绪。怪不得一夜间辣么多网友共鸣,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嘛!因此,学会随时自助就变得特别有必要,毕竟你不可能屁大点儿点事都去付费做心理按摩。
难受?想哭?原来如彼。那么当你面对事与愿违,如何让不嘿森的自己尽快走出心情低谷呢?扯到这个话题,从事咨询工作多年的笔者还是可以发表一二拙见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你只要掌握一定的自我交谈技巧,就能帮助自己以积极正向的心态从容应对挫折与不顺。这或许就是所谓的AQ——“逆商”:Adversity Quotient,由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与IQ(智商)和EQ(情商)共同构成个体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简言之,就是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
先来看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估计人人会遇上:
女孩A在实施她的减肥计划,有一天忍不住吃了一大块巧克力,于是,她非常沮丧地自我埋怨:“我怎么又吃巧克力,爸妈说得一点没错:我总是这么没有意志力!哎,看来我永远减不成了!”结果,她又忍不住多吃了几块,也最终放弃了减肥,同时对自己丧失了信心。
同样的情形。女孩B也遭遇了,她怎么对自己说的呢?“我真希望自己没吃那块巧克力,这确实不是个自律的举动。我一向很理智,可以知道怎么做。但是没关系,这只是我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小闪失而已。看来我还得继续努力,我一定可以!”这个女孩后来减肥成功了,更加健康、自信和快乐地生活。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情境,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当事人采取了不同的自我交谈。
自我交谈(Self Talk),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谈话。或许你没有注意,我们每天除了与他人的语言交流之外,也在一刻不停地同自己说话。这种交流不是有声对外的,而是无声对内的。
据说每个人每天都有多达5万个想法从脑子里掠过,每一个想法都被大脑神经细胞所记录。假设你今天在单位经历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虽然事实只被记录了一次,但你在回家的路上甚至晚上睡觉前一直念着它(虽然没人真正听到),每回想一次,就如同又经历一次。
我们的潜意识有个特点叫“不辨真伪”,意思是它并不能分辨现实中的真实和想象中的真实,因此你在回想一件事时对自己说了什么就会替代那件事本身成为新的烙印。
“不辨真伪”的潜意识人类是借助语言来进行思维的,词语会触发图像,图像又会引出情绪和感受。这个三维交替的过程:词语——图像——感受,就是一个自我交谈的过程。
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通过语言的重复会累积形成一种潜意识的自我图像,这种自我图像会控制我们的外在行为,而行为表现又刺激我们的自我交谈,自我交谈继续强化自我形象的形成,这就形成一种循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全在于我们对外在事件的解读方式。
回忆小时候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你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的数学不行”,你的数学成绩就真的一直不理想,由此就更强化了你对自己数学不行的形象,而老师和家长也会逐渐觉得你的数学确实不行。
一旦你形成了你自己认为的你是怎样一个人的看法,你对自己的信念就成为你内心对自己的标准,你的创造性潜意识就会依此作出调节。
一旦你在自己的脑子里确立了你对质量和绩效的标准,你的自我交谈就会告诉你,你在某一领域有多么擅长或多么不擅长。
即便你有着无限成长的潜力,但你的自我调节不是基于你的潜力,而是基于你的信念水平。可见,摈弃消极的认知方式,学会积极的自我交谈,对我们健康、快乐和成功的人生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作些自我诊断,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有以下这七种语言方式吗?如果超过一半的话,那么红灯亮起,说明你正以消极的自我交谈消磨自己的生活信念。请务必改变习惯,逐步确立正向的语言方式。怎么做呢?请参考相应的“解药”作出调整,并不断尝试和练习。
香菇也要菇得灿烂如花症状之一:过分关注问题本身
“我怎么这么倒霉啊!”
“凭什么呀?这也太不公平了!”
“这事儿怎么叫我给碰上的呢?”
特征——一味抱怨,沉溺于问题,对已经发生的事情钻牛角尖,而不设法应对。
解药——有句话叫“方法总比问题多”,事实也是世界上大部分问题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抱定这个信念并问自己:“有什么办法可以令情况有所不同呢?”“事已至此,现在可以做些什么呢?”
症状之二:责备与推托
“关我什么事?这明显就是XXX的过错嘛!“
“他们要做好了,到我这儿能这样吗?”
“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我能好到哪里去!”
特征——习惯于出了状况先把指头指向他人或归咎于环境,急于追究责任,而非解决问题,在单位在家庭都时有发生。心理学上这叫“外归因”,人们通过责备他人来掩饰自己的不妥之处,潜意识里就是在逃避责任。
解药——从自身出发,关注于你自己的资源和能为改变事态所作的努力,尝试多用第一人称取代第二、第三人称。比如:“我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如果要帮到对方,我可以做些什么呢?”“同等条件下,我能找到哪些突破点呢?”
症状之三:老往坏处想
“要是他不喜欢我呢?”
“考试通不过怎么办呢?”
“这次晋升肯定又轮不上我了!”
特征——还没怎么努力就总设想糟糕的结局,它的升级版是“灾难化”,即把每件不好的事都想象成大难临头。殊不知“杞人忧天”并不能促发有效的行为,只能增添你的焦躁情绪。
解药——正视你自己的判断,不要自己吓唬自己,凡是糟糕的事情都会表现为麻烦、反复、纠缠等特点,但并不一定就是以悲剧收场。问自己一些预示着积极结果的问题,比如:“我可以怎样给他留下好的印象呢?”“我应该如何准备可以在考试中发挥正常呢?”“什么样的工作表现可以得到主管的认可呢?”
症状之四:悔不当初
“我必须通过面试进这家公司,不然还有什么别的机会呢?”
“要是当初……,我现在早该结婚了!”
特征——在事前惯用“必须”,在事后惯用“应该”,这些词语都不是现实发生的规则和标准,除了暗示你因为没有达到而引起的自责与负罪感,往往于事无补。
解药——用“或许”、“可以”等有伸缩性的词汇来代替“应该”、“必须”一类排他性词语,使自己认识到生活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比如“或许我当初成家了,或许也没有,至少现在还可以有选择。”“就算进不了这家公司,我也努力过了,还可以尝试其他机会。”
症状之五:急于否定
“虽然他说得有道理,但是恐怕做不到啊!”
“这也想得太美了吧,怎么可能呢?”
特征——当他人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时第一反应就是:“是啊,但是……”紧接着就搬出一连串不可行的理由。“但是”的背后含义其实是“我刚才其实根本没有听你说”。
解药——对于任何新的可能敞开胸怀,考虑各种替代方法。真诚而客观地倾听建议,不要急于评判对错,在否定之前,不妨在内心告诉自己:“为什么我不可以试试看这个方法呢?”
症状之六:一概而论
“我总是睡懒觉,我永远不会早起了。”
“要么在这周之内减掉三斤,不然就放弃!”
“小林是个漂亮的女孩,她拒绝了我的约会。看来漂亮的女孩是不会喜欢我的。”
特征——用“总是”、“永远”、“从不”、“所有”等绝对化词语来夸大现实、以偏概全,甚至用极端思维扭曲事实,认为非此即彼,没有中间状态,缺乏过渡性选项。
解药——用更确切的词汇描述现实,比如“我经常起得比较晚,但我可以尝试改变。”事情的发展会有好有坏,也很可能不好不坏,要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多给自己一种选择。试着这样对自己说:“我想在这周减掉三斤,哪怕减掉一斤也说明我现在的努力是有效的。万一一斤也没减掉,那我就尝试调整自己运动和饮食的方式,看看怎样可以达到目标。”“小林这次可能确实有事,也许下次我可以换一种方式来约她呢?”要知道偶尔的失利并不代表全军覆没,不要急于给自己关上希望的大门。
症状之七:负面标签
“我是个吃货我很肥。”
“我情商低,就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特征——在他人面前或自己心里给自己贴上负面的标签,比如前面说的“我的数学不行”,甚至于“我学习很笨,我是个差生”等。如果我们经常这样对自己说,不辨真伪的潜意识就会把这些描述变为我们自我形象的一部分,我们就会逐渐不喜欢自己,并因为莫名其妙的卑微感而导致僵化的人际互动,从而剥夺了自己和他人对你的才干的正确认识。
解药——提醒自己我们都是自然人,都有着各不相同的性格,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处。记住,人们并不因为偶尔所犯的错误而成为错误的人。将“我是……”之类负面结论性的主观表达改为行为描述性的客观陈述,比如:“因为紧张,我这次数学考得不太理想”,“我做了不健康的饮食选择”,“面对冲突,我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等等,改变自己的语言方式要比改变自我形象容易得多。
一棵菇,也可以幸福得像花儿一样现在你看到消极的自我交谈有些什么共性了吧?它往往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一种片面的、歪曲的、不合逻辑的解释和推论,会导致焦虑、压力、害怕、内疚、放弃等一系列负面情绪的滋生,使得我们的人生面临愈演愈烈的挫败。长此以往,不蓝瘦,不香菇,才怪!
当你发现自己心中偶尔冒出消极的小声音时,站起来,伸个懒腰,做个深呼吸,尽量放松,把自己从习惯性的负面思维中释放出来。
你可以试着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刚才想到的那些词句,然后问自己:“事情果真如此糟糕吗?””有没有其他一些可能性呢?”然后尝试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最好的朋友或老师,用积极的语言与自己交谈,同样写下来,告诉自己可以做到和做好的部分,并不断重复。
慢慢地,你就会回到良好的状态并引发积极的行动。如果你的反复练习和努力还是不能帮助自己走出消极的情绪,那就要考虑求助于专业人士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了。
改变自己旧有的思维习惯是不容易的,但一次、两次,你就会发现这是值得付出的努力,因为积极的心态会让你受益终身。
天冷不是冷,心寒才是寒。境由心造,言为心声,愿我们都学会健康的自我交谈,成为一个可以在雾霭天看见阳光的人。
-END-
作者爱瑋儿,心理咨询师,私人成长教练,一个坚持原创的治愈系女子。
从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到五百强中国区高管,随后砸掉外资银行饭碗,以自由讲师和顾问身份背包行走近30个省市。
而今居家安心撩拨文字,拈拈花,惹惹草,陪陪爱人,看看世界,偶接个案。喜欢我的文,欢迎关注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