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的彩虹
献给林先生,B,以及“等待天使的妹妹”
献给已经死去的灵魂,和尚未出世的孩子
献给我们自己,献给我,献给过去的我、现世的我、未来的我
献给一切伤痕、一切黑暗、一切不公,近在咫尺却落地成灰的光明
献给一切美好,献给平等、博爱、自由、多元与愤怒
献给艺术,联想、象征和隐喻
献给这个世界,光怪陆离的人间
——题记
一.引子
万里晴空,阳光普照
初春四月,东风解冻,万物萌发。
……
然而,在暖煦的春风之下,亦有隐在的黑色潜滋暗长。
正是在那繁华的都市中,正是在那无尽的春光下,正是在那不朽的伟大边,腐烂的、恶臭的气息蓄势待发。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纷纷的春雨,虺虺的春雷,正是最好的掩饰。
……
逼仄的角落,不安的战栗
黑暗如藤蔓般缠上她的手腕、脚踝。渐渐拉紧,收缩,并覆上四肢,直至蔓延到全身。
剧烈的反抗,痛苦的嚎叫,无奈的求助。
街上车水马龙,满是行色匆匆的人流,却无人肯停下脚步,施以援手。偶有几个无聊的旅人,或是游手好闲的混混,只是冷冷地看着,似乎是看一场有趣的游戏。
血色、侵占、挣扎……无声中,一场闹剧。
四下响起了迷狂的掌声。
女孩不甘地张开眼,最后一看这扭曲而颠倒的混乱世界。
黑暗叫嚣着,如潮水般吞噬了女孩。
街上恢复了继续的匆忙、无聊与冷。
……
女孩走了,只留下影子,却也堕入无边的黑暗。
而黑暗,则继续心安理得地占据着白昼。
漫漫人海,一条生命的凋零并不能引发人们的关注,只能供来做示众愚弄的材料。人们慌慌张张,急急忙忙,不知从何而来,不知向何处去,似乎只是走着,为了走而走着。
我忽然明白,街上这些“人”,根本就是无思想、无意识的行尸走肉罢了,只能增加社会的负担,死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
人间已是四月天,温暖中只有彻骨的寒凉。
二.序言
2017年4月27日,台北。
据说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么,恐怕在那一天,天空中要少去一颗星星,一颗明亮而纯洁的星。
那一天,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了。
林奕含,台湾女作家,2017年4月27日于家中自杀。
曾在网上看过作者的一段采访,听过她婚礼上的致辞,了解过她的一些生平。我感到,简单说作者就是房思琪,以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就是她本人的哭诉之类说法是不负责的。房思琪、刘怡婷和许伊纹分别代表了作者三方面的人格,其组合才是作者本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也不是简单的哭诉伤痕,而是反思伤痕的产生,以及如何对待伤痕。全书的重点,不只在思琪之死,更在怡婷的“新生”;全书的高潮,并不仅仅限于“失乐园”,而是最终生者奋进的“复乐园”。
相信读完这本书的读者,大概都会感到一股无名的、难以发泄的怒火,熊熊燃烧在心房。是的,我想究其原因,便是书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毁灭,更是对于集体良知和底线道德的挑衅,对人性的宣战。于是,我走向了书桌,为美好写作,与丑恶宣战。
三.“审判”李国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李国华者,非国之华者,实民族之不幸也。今我暂代律法之职,审判李国华之罪,以慰逝者。
第一宗罪,背叛婚姻。
第二宗罪,背叛师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品行唯贤,形端表正。但在李国华眼中,老师只是意味着地位差距,只是意味着剥削女学生的手段。仁爱弃之不顾,道义置之不理,师道之筋骨、气节无存!上怍先祖,下愧子孙,当真有辱于斯文。
第三宗罪,背叛文学。
李国华是国文老师,掌握了文学的秘密,懂得如何用文学的谎言俘获不成熟的心灵。我对书中一段对话印象深刻。
“(思琪)大起胆子问他:‘做的时候你最喜欢我什么?’他只答了四个字:‘娇喘微微。’思琪很惊诧。知道是《红楼梦》里形容黛玉初登场的句子。她几乎要哭了,问他:‘《红楼梦》对老师来说就是这样吗?’他毫不迟疑:‘《红楼梦》《楚辞》《史记》《庄子》,一切对我来说都是这四个字。’
“一刹那,她对这段关系的贪婪,嚷闹,亦生亦灭,亦垢亦净,梦幻与诅咒,就全部了然了。”
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文学是真诚的,但李国华却背叛了文人的真情,用虚伪构建起文学的巨厦,遮掩他一切无耻的勾当。
第四宗罪,背叛良知。
李国华是有爱的,只是他爱的不是饼干,不是晓奇,不是思琪,而是那些画面,那些语言,那些心里的成就与快感。只有背叛了良知的人,才能如此无耻,不受道德的约束。
老而不死,是为贼!
四.刘怡婷的泪
刘怡婷这一角色令人难忘就在于其矛盾性。她本性并不坏,但却间接逼疯了思琪。她身上有很深的一对矛盾,而且这个矛盾是具有普遍性的。她这个形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缩影。
刘怡婷的形象是在不断变化、丰富的。起初我们的认识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有一点叛逆的性格;之后我们看到了她的嫉妒心,嫉妒思琪抢去了她的风头,但这个嫉妒还是很淡的;接着在她知道房思琪和李老师发生关系后“你好恶心”的一番话使房思琪堕入深渊,我们感到她内心有一只叫做恶毒的小兽正欲破壳而出;最后当她读完思琪的日记,当她在咖啡馆聆听伊纹姐姐的教导,当她傻傻地去找李国华声讨正义,我们又看到,那个怡婷回来了。“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怡婷长大了,但内心仍有热血滚烫。这是属于怡婷的新生。
怡婷无疑是单纯的、可爱的,同时又天真到令人心碎。
恐怕在她看来,是思琪首先背叛了她们的友谊,背叛了文学,背叛了伦理道德,背叛了仁义礼智,更背叛了她——怡婷。
但是,社会哪有这么简单?现实中怎么会有黑白分明的对与错?
世界是寡言的、矛盾的、无解的。我们永远无法分清究竟是人在凝视深渊,还是深渊在嘲笑无知的我们。
分明是李国华诱奸了思琪,分明是语言粉饰了罪恶,分明是父母缺席了教育,分明是历史留下了沉痛的包袱,分明是无意识的社会杀人团推波助澜,为什么一切的风向标都指向了那无辜的受害人?
“老师说爱我(房思琪)的方式是将阳具塞进十三岁的我嘴里,老师说我是全世界最好的礼物却残忍地撕裂折磨我的身体。他选择进来,而我要为此道歉。”
我感到滑稽的悲凉。
怡婷只是因为无知,或者说是单纯,所以伤害了思琪。但在时光中她还是逐渐有所转变,逐渐开始体悟到这世界的法则。我称之为刘怡婷的“新生”。
通过房思琪被逼疯这一事件,刘怡婷看清人性当中那些黑色的成分,认识到衣冠禽兽为何物。她开始学会愤怒,学会孤独,学会怀疑。她开始领悟真实的人性,与混沌的世界,开始明白“世界上愈是黑白分明的东西愈是要出错的,最终发现“这个世界的烂疮比这个世界还要大”。
思琪已逝,惟愿怡婷能带着思琪的所有意识,坚强地走过这百年大梦。
五.许伊纹的孤独
许伊纹的孤独有三层。
一是爱情上的孤独。丈夫钱一维看似儒雅随和、文质彬彬,却是个家庭暴力的禽兽,每每醉酒归家,总是对伊纹一顿拳打脚踢,最后甚至把她打到流产。她期盼浪漫、绵长、美好而甜蜜的爱情,却只收获了一身的疤痕,和一个未出世便已死去的婴童。
二是思维上的孤独。许伊纹象征的是人格自立、思想独立的女性。但在一个陈腐守旧的大厦中,在一个女性只为传宗接代而存在的社会中,几乎没有人理解她,除了两个小孩——思琪和怡婷。
三是语言上的孤独。伊纹是比较文学毕业,但在一个语言被严重破坏的世界,大部分人说的话、写的句,都背离了文学的真心。华丽的结构下只是一片黑色的污浊,以及空洞的虚伪。她以文学的真诚,理想的浪漫面对世事沧桑,最终只能是百孔千疮。
六.爱与毁灭
“他们旷课了,却自以为是还没开学。”
思琪的父母,无疑是思琪之死的重要罪魁。
正是他们的爱,毁灭了思琪。
他们如传统的中国式父母一样,小心翼翼地避讳着性的话题,害怕教坏了思琪;他们找来温文尔雅、学识深厚的李国华老师,想给予思琪最好的教育……但这所有的举动,全部成了杀死思琪的凶手。而他们毫不自知,甚至大概和张太太一样,以为是文学教坏了小孩子吧。
在这里,我们看到性教育的缺失:缺失的并不仅仅是思琪,更是思琪的父母,以及这个社会。
此外,我还有更加广泛的思考:尽管这发生在我国台湾地区,但大陆也不乏有这样的案件。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父母以爱之名却伤害着自己的孩子?
我认为,这就涉及到经济增长与社会迭代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精神上旧的观念没有破除,尤其根深蒂固存在于父辈中。那些安土敦仁的观念并不适合当今快速复杂、部分混沌无序的现实社会。
教育,绝不仅仅是学校所能完成的。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部分的协调发展。
七. 语言的暴政
语言只是信息的载体,既可以承载道德、伦理的秩序,也可以承载丑恶不堪的污秽。其本身不存在正邪真假之说。
(一)文学
文学可以为最不堪的黑暗,构建起辉煌的殿堂,构建起朦胧的幻境。其中是如此的美好,令人沉沦,竟然忘却,或是故意遗忘了人间的记忆和尘世的悲惨。
思琪的死、伊纹的伤痕累累以及作者本人的悲惨经历,大概都与她们“迷信文学”有关。她们太相信文字的高贵,太相信文本写作者的道德,太相信语言的纯粹。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理想的文本是真实的心声情动,但这毕竟是理想。多少李国华之流用文字粉饰丑恶肮脏?多少文人最后背离了浩浩汤汤历经千年锤炼过后的真情,最后只留下“食色性也”而已。
现实的语境中,“赤子之心”与“巧言令色”同在,本该怀有美的人却在践踏着美,创造着丑恶。
“怡婷恍然觉得,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她们”
是的,文学辜负了怡婷,辜负了思琪,辜负了伊纹,也辜负了作者。文学中那个美好、正义的世界反而是虚伪的;文学的抒情并没有成为救赎的工具,反而带来了虚无的痛苦。
但文学也没有辜负任何人,是对于文学纯粹、极致的追求辜负了她们,是人性辜负了我们。可我想,文学或许不能拯救沉没的灵魂,但可以惊醒熟睡的心灵。文学构建起美好的一元世界,我们同样可以构筑起反面丑恶的一元世界。
我们仍然要对未来抱有希望,我们还要继续走下去!
(二)流言
语言的符号是文字。它除了可以排列组合出为文学的文本,也可以产生流言的文本。
如果说文学是真情的墓志铭,那么流言就是卑劣者的通行证。
而且这张通行证,轻而易举就可以拿到。
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我看到,这张通行证已经不属于个体,而是属于整个社会共享。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流言杀人。
八.吃人的历史,杀人的社会
所有对房思琪式惨案装作视而不见的人,都是鲁迅笔下的看客,都是那“无意识、无主名的杀人团”的成员。
而造成这种冷漠与愚昧的,我想,正是一种观念——性别不平等的观念。
曾记当饼干被李国华这个畜生强暴,不知所措最终告诉了男友时,男朋友却说出“我干吗和脏掉的饼干在一起?”“脏死了,干”。明明饼干是受害者,可在这里似乎成了放荡淫乱的代表。
每每至此,我不禁发问:饼干的男朋友真的爱饼干吗?我想,可能在他眼中,饼干不是他的爱人,而更像是他的附属品,是他的禁脔。他对饼干恐怕也没有爱,只是一种占有欲罢了。
自千禧之年以来,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自辛亥革命以来,自西学东渐以来,我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生而平等自由。青天之下没有所谓的王侯将相、高低贵贱,没有谁理应被压迫,理应被占有。
爱本身应该是超越“性”的,应该是纯粹的,至少在年轻的冲动和热情下理应如此。爱应该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的来自灵魂深处的悸动,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生理反应!
然而我们似乎早已习惯,早已接受“爱”与“性”是浑然天成的一体,丝毫不会顾虑情欲的压抑,也不顾虑远古时期祖先的呼唤。
这是历史遗存的观念,是吃人的观念。
但是比这种观念更可怕的,是对于这种观念的妥协,并主动成为其帮凶。换言之,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深入骨髓,成为血脉中烙印下的“基因”。人们不知不觉中,已经视其为常态化
记得读《复乐园》部分的时候,初读不过一页就被震惊。在第三段有这样一句话“(伊纹)哭得跌在地上,往来的旅客都在看她裙子缩起来露出的大腿”。当时读至此处,冷汗淋漓,毛骨悚然。一个社会的人竟然如此冷漠、无聊甚至到了机械化、自动化的程度,即一看到女,便想到性,而且似乎理所当然,如条件反射。
李国华有一段更为详尽、具体的描述:“他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自己的错,连她都觉得是自己的错。罪恶感又会把她赶回他身边。罪恶感是古老而血统纯正的牧羊犬。一个个小女生是在学会走稳之前就被逼着跑起来的犊羊。那他是什么?他是最受欢迎又最欢迎的悬崖。要眼睛大的就有像随时在瞋瞪的女孩。要胸部小的就有拥有小男孩胸部的女孩。要瘦的就有小肠生病的女孩。要叫起来慢的甚至就有口吃的女孩。”
这不仅仅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这个杀人团的成员更加广泛,已经上升到整个社会的一种集体行为。
这杀人的社会!
作者想要表达的,或者说是我想要表达的,就是要对一种价值的冲破,摆脱一切人们“自以为是”的观念。
例如在古代,寡妇必须要守寡;在现代,单身必须要结婚……这都是一些不必要的观念。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特殊群体,态度不只是保护,更要接纳。
我们从不要求这种新观念的流行,也不强求其成为主流,我们只是希望能够被接纳,得到平等、观念的平等。
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多元价值调和的社会。
“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
在最后,作者借伊纹之口终于说出这句话。她其实已经看透这伪善、虚假的世界,但她必须相信、必须原谅,她必须为自己的灵魂留下一方净土,舔舐累累伤痕,因为她还要活下去。但我们不能相信,不能原谅,不能妥协,因为我们还要活下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理应反抗,理应愤怒,理应站出来。
当仁,不让于师!
所以今天我不再忍耐,我要大声说出来。尽管我的声音很微弱,但是如果我坚持的是真理,那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相信,真理的呐喊会响彻山川社稷,万里疆域;会振聋发聩,激醒熟睡的人们。
九.思琪之死
思琪死了。
其实,从肉体的角度,思琪并没有死,她的身体还没有逝去,她的器官仍然在运转。
但从精神的角度,思琪死了。
那个和怡婷共享奶嘴、钢琴,有着一模一样胃口和思绪,可以用别人听不懂的唇语交流的思琪走了,她的灵魂出走了,或者说,灵肉对立。
我想,思琪之死有很多原因,比如李国华的诱奸、社会的旁观、语言的施暴等等。但其中的决定性原因应该是思琪本性的柔善与人性的多元混沌的对立。思琪是善良的,柔情的,也是单纯的,是相信人性本善,四端之心的。但人性是复杂的,不是简简单单的非黑即白而已,不能简简单单能被看透的生物。思琪已经强迫自己爱上了老师,也相信了老师深爱着自己,相信着文字的真诚,相信着爱情的美好,相信着人心本善,相信着天长地久…她如何能有所怀疑?怀疑之于思琪就意味着她全部精神的崩塌。所以思琪注定会走向灭亡并且不可回头。
我们很难评判这个原因中哪个因素主导了悲剧的发生,也很难论断孰是孰非,也很难提出改良刍议,毕竟有一个问题至今尚且无解:究竟是理想的人格欺骗了我们,还是现实的人性欺骗了我们。
当然,抛开沉重的话题,从社会的角度,思琪大概获得了永生。一代人会永远记住这个名字,并代代相传。法律的耻辱柱上会永远记得“房思琪式强暴”的罪恶。
十.谈“性”
似乎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性”是一个永恒的禁忌。但其实性本身并不可耻!
我们这里所说的“性”,是后人异化出的概念,在古汉语中有点近似于“好色之心”和“人欲”的意味,不过也并不完全相同,尤其在意义上比较中立。但总的来讲,在上古,中华文明的化成时期,哲人们并不以“性”为罪恶,并通过扩充其观点,应用在社会伦理方面。使人人能遂其食色之需,以成王道;以男女交感、夫妇和合为一切秩序之基础,由此以讲礼义。
如《易》云“人伦肇端于夫妇”。还有《系辞下》一段话就直接表达出这个特性:“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这些卦爻辞及彖象传,莫不鼓励并赞美婚媾,且以男女交媾的原理推类及于天地万物。
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声音表示反对,但他们反对的不是“性”本身,而是“穷人欲”和“淫”。如《礼记》所载“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的确如此,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正是此理。但确实没有一家一派主张灭人“性”。
所以,我以为,在当今社会,我们面对性这个话题,尤其是性教育,不必太过于拘谨与羞耻,我们完全可以坦荡而大胆地说出来。我想,大概也只有内心邪恶黑暗之人才会把性教育当作一件龌龊猥琐的事。
在一个对“性”普遍存在扁平想象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每个独立的、能动的生命,每个觉醒的、前进的个体,承受了太多历史迂腐而沉重的包袱。从什么时候开始,所谓的纯洁,从一种精神状态变成一种身体的状态?什么时候,所谓的爱与情,只剩下颠鸾倒凤的翻云覆雨?
是时候啦!无论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百年沉寂之后的文明崛起,我们是时候好好审视前人留下的烂摊子,是时候好好打点行囊、轻装上阵了。
十一.谈“人”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我们是人,是天地之间那个能动的、独立的、创造的存在。我们应该有一个强烈的自信与自尊,我们应该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独立而平等的存在,从来不是谁的附庸。我只是我自己而已!我们的价值只有自身决定,而非世俗的偏见与恶意的流言。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类文明之所以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正是因为我们有理性的思考,和怀疑的批判。我们从历史中反思,我们在现实中省身,我们从不跟随潮流,只是坚信实事求是。这才是我们延续千年的核心秘密。所以,我们一定要摆脱那些已经深入血脉的、自以为是的观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让我们内心饱含热血,精神保持独立,坚持怀疑的眼光和批判的心态,以及永远开放和吐故纳新物的包容。
十二.救赎与光,明天的世界
书中有一个人物很令人感慨,那就是毛毛。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理想的男友,温柔、绅士、体贴。他可以说是这本书中的唯一正常的男性。这个人物的设定,似乎昭示着人心之中还有向善的成分。愿他不改初心,能够从容走过危机四伏的人生吧。
标题也是许多人的关注点。
文章采用三段式,“乐园-失乐园-复乐园”,看似循环往复,实则不然。乐园既失,时光荏苒,物是人非,怎能复返?“复乐园”一词,我以为有两重含义:
第一,恶魔的乐园仍然存在。
第二,斯人已逝,生者奋进。就像伊纹姐姐说的那样“替她活下去,连思琪的份一起好好活下去。”
作者笔下的三位女主角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迷恋文学。然而文学世界的美好单纯,却与现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这是直接导致三人困窘的原因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这丑陋的世界运行的法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这暴力的社会不息的潮流。
没有人知道这是好是坏,亦没有人知晓历史究竟是在进化还是倒退。
我们所知道的,便是顺应时势,一苇以航。
如果说一战、二战后的一代是迷惘的一代、虚无的一代,那我们便是早熟的一代。
我们过早地陷入了怀疑的泥沼,但也获得了更多思考的时空。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社会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革新才走到了今天。
如果大势不可逆转,那我们能不能在不扭曲人性之下暂时地达成世俗的妥协?
十三.杂谈
我从前以为最可怕的是李国华,是改编自真人真事,是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是房思琪式的强暴,到现在才幡然醒悟,最可怕的是有人读不懂这本书,却装作通透模样。
这样一本情节简单,词句易懂的小说,除了目不识丁的文盲和懵懂无知的孩童,谁都有能力读下来。将心比心,不难理解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我发现,我想错了。很多我自认为“简单”的问题,竟成了互联网上一些人的“困境”,愚昧无知、心地丑恶暴露无遗。
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体格是否健全我尚不清楚,但精神的愚弱确实到了令人发笑的程度。
阅览豆瓣时,看到一些问题,实质相似,概括如下:
房思琪为什么忍受李国华一次又一次的侵犯而不反抗?不告发?
我的答案如下:
第一,是房思琪自己的无知。她没有接受性教育,心智也不成熟,甚至不能分辨“爱情”与“强暴”。
第二,是周围人群的冷漠与排斥。房思琪不是没有求救。恰恰相反。她隐晦地向父母求救,却只受到一句“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她向怡婷求助,可只受到“你好脏”的无情讽刺。在扭曲变态的时空下,思琪只得强迫自己爱上了老师,强迫自己把所有的疑惑、伤痕、痛哭、泪水埋在心底。
第三,是李国华的卑劣。李国华用自己所拥有的绝对地位强暴了思琪,用自己所拥有的绝对语言催眠了思琪,用自己所拥有的绝对道德迷惑了旁人。
很多人却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脸,大骂房思琪“不要脸”,认为她完全可以不听从李国华的命令,不去和他发生关系。
但是,请设身处地想一想,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心智尚不成熟,性教育没有得到启蒙,如何能够抵抗李国华这样一个人渣?
受害人没有错,错的是犯罪人!我们为什么要谴责受害人?我们的价值体系中出了什么差错?
希望大家学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视角,而不是以上帝的全知视角审视芸芸众生
十四.创作札记
“春天来了。”
“是啊,希望的季节。”
天道运行,川流不息,周而复始。春夏秋冬,正对应着生老病死,如轮回般由初生归于空寂,又由幻灭走向涅槃。
所以,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轮回的是时间,有尽的是生命。我们不必彷徨,不必茫然,只是向前看吧!只是向前走吧!在有尽的生命中追寻个体的尊严与平等,在无尽的流转中验证吧。
百年前,我们不敢相信男女平权;十年前,我们不敢想象种族平等。固然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但任何庞大都必然在时间的冲刷下分崩离析。
坚定的走下去吧,不要彷徨,不要犹豫。我们要相信,毕竟我们胸膛中,有一颗火热的、跳动着的心脏。
我们怀疑一切,却又相信着美好。
无论何时,身处何地,愿你嘴角含笑,眼底澄澈。
十五.尾声
“集中营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但我要说,不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曾不明白这句话,直至疫情期间足不出户,更加有时间关心社会新闻,猛然发现鲍毓明案、李依依案等等案件层出不穷,才突然发现一个不堪的、肮脏的、丑陋的幽灵始终笼罩在大陆上空。集中营中的屠杀是有形的、有限的,而房思琪式屠杀是社会集体无意识的屠杀,至今仍然无时无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所以我用理想主义的偏执与激进对抗现实的污浊与人性的悲哀。
十六.后记
本文为纪念台湾女作家林奕含先生而作,起笔于清明之际,完稿于谷雨二侯,主要表达阅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书的一些感受,也兼谈了由本书出发,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
三年过去了,不知道梦魇中的人们还好吗?不知道恶魔是否受到了制裁?
惟愿人世清平,诸君顺遂,因果轮回,善恶得报。
天泉斋主
庚子年四月廿七
于天泉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