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之梦》苏州站
用我歌演绎成长之路程——《如梦之梦》——来开启简书之旅。
2017年2月12日,苏州文化艺术中心,14:30---23:48,长达8个小时的演出,《如梦之梦》,惹人思考,令人震撼。
故事讲述了一个刚从医学院毕业的新人,第一天上班就被分配了5个病人,一进病房就是去世了4个,最后一位病人得了奇怪的病,不知病因,无人能治。
这位新人想听病人的故事,因为她听说一个人在将过世的末期说的话也许能让病人悟出不一样的道理。5号病人的故事展开了。
在5号病人的一生中,太太失踪,孩子在婴儿时期夭折,随后自己染上怪病,医生让他准备后事。他决定去旅行,到了巴黎遇到了从中国偷渡过来的女子,恋爱了。一位吉普赛人指引他们去法国乡下的城堡,认为城堡中的一幅画中人跟他有关系,只身回到上海找到画中已经年老的女人。于是上海名妓顾香兰的故事展开了。
法国驻上海的领事,亨利伯爵,疯狂的迷恋上顾香兰,休了原配,把她娶回法国。顾香兰得到了自由,学习艺术,但内心寂寞,很快红杏出墙。后来伯爵在一次惨烈的车祸中失踪,伯爵银行户头的钱却在失踪当天被全部取光,顾香兰穷困潦倒。其实伯爵并没有死,而是远赴非洲发展事业,在年老带着妻子儿女回巴黎再遇香兰。香兰在他临死时诅咒他会承受她10倍的痛苦。
“轮回”贯穿着整个故事。看着故事的时间线,不禁思考5号病人是否为伯爵的轮回?人和人的折磨憎恨是否必须轮回?认真活着多么重要,意外和未来不知道谁先来,我们不能左右命运的选择,却可以自信面对被选择的命运。
编导赖声川谈起庞大故事和特殊表演形式的由来,全源自于生命经验。1990年6月赖先生在罗马展览宫参观画展,注意到杨.布鲁格尔的画,画中到处都是画,画中人物拿着画,地上堆满画,“画中画”的概念让他转想到“故事中的故事”;
1999年9月赖先生同妻女去法国诺曼底旅行,兴起住在城堡里,看见起居室上挂了一幅画,说明写着“某某某,法国驻意大利大使1860-1900”,心想如果他是驻中国大使,如果他在中国爱上了一位女子,如果这个女人还活着,如果我有机会访问她,她会有什么故事;同年不久,看见转载自《纽约时报》的文章,关于现代中越来越多无法诊断的病症,最后走向死亡,想到家中一位堂弟就是这样走的,心中不免感叹。
回到台湾,生活恢复正常,大学开始上课。赖先生的十二人创作专题第一天上课意外的来了60名学生!他想,不管演什么,演员要多。于是有了舞台上2-3人试验一角不同时段的表演形式,一位诉说者,一位演绎者;赖先生旅行到印度菩提迦叶,开始写作,背景为玄奘曾形容的舍利塔,信徒不断涌进,以顺时针方向饶塔,舍利塔是神圣的物体,信徒绕塔以示尊重,心想若把观众当做神圣的塔,让故事和演员环绕,是否更能将剧场还原为一个心灵的场所,于是有了“口”字型的表演舞台,观众坐在中间感受故事和表演。
源自网络图片赖老师的话剧集结了很多优秀的演员,胡歌,许晴,金士杰,孙强,马思纯,史可,李宇春等。这位现代主义艺术家非常会选角,大胆启用明星,让明星从中磨炼演技,也通过他们将话剧这个表演艺术推广到大众。胡歌在《如梦之梦》宣传书中的寄语写到
什么是梦
夕阳没入林中是梦
置身虚无是梦
日之所思入夜是梦
于我
有幸参演赖老师的作品是圆梦
在舞台上向诸位前辈学习磨练演技是追梦
在戏剧的世界追求现实的意义是解梦
舞台就像一张暖床
蕴育着一场又一场如梦之梦
——胡歌
用一句“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来形容我对他的喜欢太恰当。
套用胡歌在《琅琊榜》中的台词来说,既然来了(苏州),我就不能白白的回去。
2月10号下午逛了拙政园,遛了平江路。苏州园林美景果然名不虚传,有意境有底蕴有内涵。
摄于苏州《拙政园》 摄于苏州《拙政园》 摄于苏州《拙政园》翌日,去了周庄,这个沈万三发财致富的地方。
摄于周庄奔着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完成了我“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梦想。
浮生若梦
若梦非梦
浮生何如
如梦之梦
图部分拍摄于苏州,部分源自网络,文部分源自《创意学》第32至45页,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本文仅属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