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三十 周小结 旅行/得到补课/认知偏差/情绪

2017-07-29  本文已影响151人  小为为妈

第二十九~三十 周小结 2017.07.16~2017.07.29

(一)最近现况

1、家庭旅行07.15-07.22

2、写作三篇:周总结、月总结和旅行感悟

(二)最近收获

1、旅行归来,心情甚好

写了篇小文《旅行中的几件小事》,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此外,最大的感悟是“生命的意义”。武志红老师说 “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而我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第一次想这个问题,是因为大姐的书《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当时觉得大姐就是自己的指向标,特别向往成为大姐那样有事业和家庭,集美貌、身材、内涵于一体的女子。第二次想这个问题,是因为Susan的文字。Susan,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价值观,虽然我知道要“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但是如何做到?却未曾多想。由此可见,光有方向还是不够的,实际上缺的是行动。而Susan对内的探索之路,更具实操性,也使自己坚定了信念——成为一名理性知识青年。

而第三次想这个问题,就在这次旅行中。其实,这次旅行的日程没有以往那么充实,去的地方,之前也已经去过N次,所以,去之前,我只想了要做的几件事,但每天怎么安排,并没有多想。或许正因为想得少,所以自由度反而更高。在我看来,我们可以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了选择权,感觉一切都尽在把握,不过,这也是很多烦恼的根源。如果想得少,那么根本就不需要选择,这样是否会更好?而做到“Less is more”,前提是内心的富足。总结下来,摆脱了固有的束缚和局限性,心里会倍感轻松,同时也愿意做更多的尝试,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本次旅行另外的两个感悟:① 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全情投入;② 我们的思想可以想得更远一些,但还是要把事情往前赶,不要拖到最后,显得很局促。

2、得到补课的方法

我很坦然的落了一周的课,专栏和听本书,啥都没听。如果搁以前,内心会很不安,哪怕抽空,也要按时听完。但我现在不会这么做了,听音频的目的,是要学习知识,而不是应付课程。

而因为落课,我找到一个很好的补课方法,就是按专栏听,不按日期走

这样,一次听一周的课程,感觉有连续性,听着也很过瘾。知道了老师讲课的前因后果,记笔记也容易很多。我正在想,针对知识性较强的专栏(例如: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课程等)或许以后也用这个方法,每天听一个专栏,一周的内容。等比较一段时间之后,再做评论。

3、《罗辑思维》300期

罗胖说,“他的节目,没有主张,只谈解释”。这句话,该怎么理解?我们的观点,是自己的主观想法,而在实际生活中,又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事儿,这些事儿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有一条沟,这条沟,就是认知偏差。想得再远,行动跟不上,也是白搭。

读书听课,仅仅是丰富我们的主观世界,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但还需要落实到行动中,用行动调整认知。

我觉得自己之所以有进步,并不是因为看了多少书、听了多少课,而是把看完的内容,通过理解,转述下来。哪怕只是摘抄+评论,写多了,也能拥有自己的认知。

4、重读好书《暗时间》

因为旅行,时间不固定,所以没有读新书,选了本半年前,没怎么看懂的书。这本类似博文合集,前后的连续性不是很强,断断续续地读,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连续性不强,不代表知识密度小。书中的知识点,虽然写在2011年,但至今也很具参考性。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要我们的情绪大脑首先认定了一件事情,我们那点可怜的理性思维便很容易屈从于情绪大脑发下的命令——把事情往利于自己的方向解释。”

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有限,所以通常情况下,能记住的事情,是和之前有关联的内容,对于新的内容,很难完全记住,只有重复几次,才能在大脑中形成记忆回路。而我们对于某句话、某篇文章的理解,也是趋于自己以往经验的所得,所以武志红老师会说“人们会主动地追求一些强迫性重复(包括看一些文学作品或剧作),从中活得新的可能性,去疗愈最初的痛苦。”

第二十九~三十 周小结 旅行/得到补课/认知偏差/情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