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品集 短篇小说及其他散文想法

标签

2019-03-17  本文已影响12人  夏至东隅
标签

文/舟一叶


刚知道“标签”涵盖着不同的意义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突然“80后”这个词语就跳到了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当时我对“标签”的了解,还仅限于我们买衣服时上面挂的吊牌。虽然不懂这突如其来的标签涵盖了哪些意义,但我深深地明白“80”后并不是什么褒义词。

随着时间推移,从未知到习惯,我们身上似乎已经定义上了各种标签。7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思想解放、一切刚刚萌芽的年代,喇叭裤、白衬衫、蛤蟆镜、男生的长鬓角、校园民谣、木吉他都是那个时代的标签。当然,这一系列新一代思想解放的标志性事物在当时都是被老一辈儿看不惯的。时至今日,那些曾经被标签过的人又来标签我们,并且依然满持着同一种看不惯的态度。可见,“标签”不再是产品出厂时必带的展示,而成了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不满。然而,像这样又具象又抽象的词汇怎么可能这么简单。

近几年,我开始感觉到“标签”慢慢在自己的身上解锁。这并不是因为上一代人对我们的所作所为有了宽恕的意识,而是因为又有一些人取代了我们,那就是90后和00后。比起我们,这些90后00后似乎更让上一代人看不惯。

也许是因为自定义的成熟感爆棚,也许是因为想翻一次身,还可能是因为社会上的某种论资排辈在作祟。总之,我也可以对90、00后指手画脚了。这里既有人性的多变,也有传统的惯性。我已然也成了被标签过的人,在没有脱离曾被标签的身份时又去标签别人。

接触写作以后我发现了另一个对比强烈的标签,“大神”与“小透明”。其实我对于网络上的这些标签称谓是相当厌恶的,我很怀疑这些标签的意义。但奇怪的是对于这种等级制度明显的标签所有人都在乖乖遵守,包括我在内。这里又蕴含了非年龄等级的东西,有妒忌,也有自卑。

当然,像这样的标签必然会产生阶级斗争,这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等级,可等级一旦在孩子身上产生会引发怎样的激烈冲突,(多数写作平台的作者年龄层偏低)这些冲突在一些写作平台上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少人因为一个称谓唇枪舌剑污言秽语。我有时只是想以一个明白人的身份出来劝一劝,却在不觉间也开始人身攻击。当然,我觉得自己比别人说的话更高级,至少不会出现太脏的字眼儿。这就又一次给了我去给别人挂标签的理由。我能得到什么?尊敬?畏惧?明事理?甚至是大神?还是一种内心反射出的自豪感?我猜应该都有。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定义80后的那一代人,我想他们的心思也许和我基本相同。我不相信人性中有最纯粹的担忧。上一代人担忧国家会毁在我们这些从小就出生在安乐窝里的80后身上。我们出生环境比他们幸福、生活没有大风大浪、社会没有动荡不安、思想已经完全解放甚至是没有被束缚过、不愁吃不少穿随随便便上大学。他们因为这种种他们没有见到过甚至不敢想象的成长经历而担忧我们会因此不思进取,会因此闯下大祸。

终于,时间证明这些标签所涵盖的担忧并没有实现,社会依然平和稳定、地球依然旋转、宇宙所有的星系同样有规律地运动着。80后们也终于不用向上一代人交代什么,解释什么。

可当我反过来再去看比自己小的一辈人时却还是忍不住“老资格”自己。我开始重复上一辈人的担忧。

我拆下新衣服的吊牌,上面清晰地印刷着品牌、品名、出厂、加绒量、规格、执行标准等。这些等同于我对于这件衣服的期待。比如说,这是否是一件大牌的衣服、出厂的地方是否靠谱、加绒量够不够多、规格大小与我本身是否契合、执行标准是否达标。综合所有的内容,我再次给它新的定义,好与坏。

衣服上的标签出厂设定决定着这块布料的命运,上面所有的内容都算是一种自我展示。但当我们用期待的眼光去看这些展示时就避免不了在其上强加我们自身的理解,用一种“老资格”的优越感去看这件新事物,我们自然而然地去结合自己的经验阅历给它重新下定义,那么这些标签原本所展示的“幼稚”还拥有它的本义么?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标签上所展示的东西变成了一种类别的承载体。这种类别在一种无形的规则中蔓延,比社会上任何一种制度都更有秩序。更奇怪的是,所有秩序本没有明确的边界,每一个人却可以精准地将自己归类。

这种奇怪的现象无形中证明着标签本身没有问题,之所以你会感到复杂,是因为无论你是定义者还是被定义者都逃脱不掉人性的复杂。


本文为在群作者舟一叶原创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