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读书《读书人》

《乌合之众》|集体心态的奥秘

2017-07-18  本文已影响354人  邓喵
独处中的你和群体中的你为何不一样?我们都是乌合之众,却无法深刻的了解自己。——[法]勒庞

弗洛伊德给予了这本书很高的评价:“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的描述了集体心态。”奥尔波特也说过:“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出版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也许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由此看来,这本著作在心理学家心中地位还是很高的。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半年前的事儿,当时我没有读完。这是一本正儿八经的学术书,里面大量的论述让我望而却步。作为一个心理学的门外汉,我仅仅是从兴趣出发翻开了它。

这次重读也颇具想重新挑战一下的意味。于是我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把这它从头到尾读完了。其实静下心来读这本书就会发现,其实它的内容并没有想象中的枯燥。虽然这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但里面涉及到的历史文明变革以及生动的例证却很有趣。如果你有兴趣,不妨让我们一起来读两个故事,了解一下群体心理学中群体的特征和群体的情感。

法国贵族

第一个看似荒谬的故事——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1789年8月4日,法国废除封建制。国民议会在网球场开会与国王对抗,巴黎人民支持国民议会,分化瓦解了国王的军队,使国民议会取得胜利,帮助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权力。

“这些国民议会的委员们,如果分开来看,都是举止亲和的开明公民;但他们结成一个群体后,却毫不犹豫的听令于最野蛮的建议,把无罪的人送上断头台,并一反自己的利益,放弃了他们不可侵犯的权力。”


贵族自愿放弃利益,他们是不是傻?

勒庞用他大量的研究与精细的论证对这个看似荒唐的行为做出了解释。他分析群体的特征,在这里我仅给出他的最终结论。

                ——群体的特征——

一、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占上风

二、群体的思想因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转向同一个方向

三、群体有把暗示转化为行为的趋向

群体的特征

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是:

第一点,群体无意识。个人的欲望在群体中不会被有效抑制,因为群体是个无名氏,不需要承担责任。所以群体比个人更容易冲动,无意识可以让一个守财奴挥霍无度,可以把老实人变成罪犯。这就解释了为什么“1789年8月4日的那个值得纪念的夜晚,法国贵族一时激情澎湃,毅然决然的投票放弃了自己的特权;而他们只是单独考虑这件事的话,没有一个人会同意的。”

第二点,接着上一点来说——群体的思想会因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转向同一个方向。传染的前提是一个已证明的心理学结论——个人可以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具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这种能力在平时他不一定有,是群体无意识激活的。因此这些贵族在国民议会与国王对抗的过程中,一反自己的利益,同意无偿废除封建力役、农奴制及其他人身劳役。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容易接受暗示。暗示对群体中的每个个人有着相同的作用,相互影响使其力量大增。在暗示的影响下,个人会因为难以抵抗的冲动采取某种行动。这一点在接下来的一个故事中会提到。

攻占巴士底狱

第二个故事有点血腥,同时它也是勒庞口中的典型例证——巴士底监狱狱长的遇害。

在巴士底监狱被攻破后,一群极度兴奋的人把监狱长团团围住进行殴打。有人建议把他吊死,砍下他的头,挂在马尾巴上。在反抗过程中,监狱长不小心踢到了一个在场的人,于是有人建议让那个挨踢的人割断监狱长的喉咙,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热烈响应。

“这个人,是一个收了工的厨子,来巴士底监狱主要是因为无所事事的好奇心,他只是想来看看发生了什么。然而由于普遍的意见就是如此,于是他也相信这是一种爱国行为,甚至自以为应该因为杀死一个恶棍而得到一枚勋章。他用一把借来的小刀割那裸露出来的脖子,因为刀有些钝了,他没能割动。于是他从自己兜里掏出一把黑柄小刀,成功的执行了命令。”


这个厨子的所做所为很明显是一件不可理喻的犯罪行为,他却以为自己是为国除害,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为什么呢?因为群体的暗示力量。这个厨子本来只是个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在没搞清楚状况的情况下他受到了煽动和怂恿。在他接受暗示的那一刻起,他已然成为了这个暴动群体的一份子——虽然他的身份只是一个厨子。那一刻,他自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却犯下了最荒唐的罪行。

群体的情感

从以上事件亦可以窥见群体的情感,勒庞对群体的情感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我仅给出结论。

                ——群体的情感——

一、群体冲动、易变且急躁

二、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

三、群体情绪夸张、单纯

群体形成这种情感的原因是:

第一点,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行动的能力,而群体缺少这种能力。人类机体本来就可以产生大量狂躁的激情,这种激情对个人来说由于责任感的限制很容易被抑制,而在群体中由于愿望受阻容易演化为激愤状态。或许是狱卒的残酷激发了群体的激愤情绪。有个词叫“群情激愤”,事实上,那个可怜的监狱长是群情激愤的受害者。

第二点,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处于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因此很容易受暗示。他们通常会忽略理性,只是通过形象思考,因此很容易歪曲事实。也正是因为群体的轻信,那个厨子才会毫不犹豫的下手。

群众从不渴求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如果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那么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很容易就能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梦想破灭的,都将成为他们的牺牲品。——《乌合之众》

第三点,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群体夸大自己的情感,因此更容易被极端的情感所打动。由于受无意识的打动,群体既可以犯下世间最邪恶的恶行,也可能会形成世间最高尚的美德。

乌合之众

以上只是书的一小部分内容。还有更多精彩的部分——如群体的信念和意见、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等,由于篇幅限制,就在这留一个悬念,待你自己去探索发现。


附录节选:

勒庞的《乌合之众》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其原因之一恐怕在于,他触动了许多人的世界观。由于人们总是生活在人群中,个人对于“人多势众”有一种天生的恐惧心理,于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对集体主义心怀崇敬。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愿意放弃自己的观念而去迎合大多数人,认为“多数人”不仅象征着力量,也代表了真理。

但是勒庞却以精辟的分析、毫无遮掩的用词赤裸裸的揭露出群体的情感幼稚、道德败坏、智力低下,人们在最初的反感过后又不得不认真思考他的论述。


书中经典句摘:

1、在感情与理智这对永恒的矛盾中,失败的永远不是感情。

2、如果需要演讲,就遵照听众的思路去说。

3、在群体的灵魂里占主导地位的,并不是对自由的追求,而是当奴才的本能。

4、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走向文明,之后当这个理想的优势不再时,便开始了衰败和灭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生命的循环过程。

THE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