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趣谈——儒家的中庸思想
2022-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世界文化艺术博览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过去几千年里在意识形态上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它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约在2500年前,孔子去鲁桓公宗庙观礼,看到一个歪倾的瓦罐,孔子同守庙人:“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守庙人说:“这是'佑座之器’——欹,无水时歪斜,装上一半水时就正过来了,装满了水,却反而倾倒了。”孔子由此大为感慨,悟出了“中庸之道”。从汉至宋,经学家对于中庸有不同解释。郑玄诠释《中庸篇》的题意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礼记疏》引《郑家录》),以中庸为中的运用。程颐诠释中庸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中庸章句》引),这是把中庸看成是固定的原则。
中庸思想的主要涵义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实现一定的目的来说,有一个一定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实现这个目的,否则就不可能实现这个目的。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叫做不及,超过了这个标准叫做过。如果超过了这个标准,就不可能实现原来的目的,而会转变到原来目的的反面。所以中庸之谓“德”就是经常遵守一定的标准,既不过,亦不是不及,这是中庸的品德。中庸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保证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发展不致中断;第二,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