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想法

社会心理学3:社会中的自我

2022-02-26  本文已影响0人  精气神806

1

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孤独是非常态。

人可以有自我概念,包括对当下自我感知的自我图式,和人们对于自己未来想成为什么活着不想成为什么的可能性自我的梦想期待。

由于人的个体社会属性,社会层面对于个体信念和感知的认同也极为重要。

人体自我身份的定位和认同,与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有关系,与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比较有关系,与社会群体中别人对个体的评价有关系,也与个体所处的文化属性有关系。

2

社会角色扮演的影响,日久成真。

当人们在社会中充当或者成为某个角色的时候,比如大学生、父母、销售员,人们对这样的角色是有自我意识的。还能够区分角色和自我的关系,角色是角色,我是我,没有因为角色的责任认同,丧失自我。

正如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时间久了,演员就变成了角色,戏剧变成了人生。慢慢的,角色意识进入了个体自我的生活,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当人们口头上说着漂亮空话的时候,开始还并没有想到为什么会这么说,只是社交惯例的鹦鹉学舌应付而已。

心理学上有个说着说着就信了的现象,说明角色扮演真的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3

社会比较的影响。

如何评判我们是聪明还是愚笨?富裕还是贫穷?高还是矮?胖还是瘦?善还是恶?

有一种较为直接的方法,就是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s)

围绕个体周边的人,帮助人们确定这些社会比较的标准,人们通过与周围的人进行社会比较来确定不同。

社会比较可以解释教育上学生为什么来到比较普通的学生中间,会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的自我概念;为什么一个在普通高中的尖子生来到高水平大学后,优越惯了的学生会在心理上又受到威胁的自我感知。小池塘里的大鱼,来到大海里显不出来了。

生活中充满社会比较的例子。当别人看起来一般时,我们自我感觉英俊;当别人显得笨的时候,自我感觉聪明;当别人粗心大意的时候,我们自我感觉细心。

当人们看到同事表现不佳或者出丑的时候,人们往往不能拒绝头头来和自己暗地里比较。也许被人失败的时候,特别是平常嫉妒的人或者强手,人们会对此心中窃喜。

社会比较的一个副作用是会减低对生活的满足感、幸福感。当人们在富足、地位和成就面前,人们往往容易往上比,提高笔记的标准门槛;当人们升级或者阶层跃升之后,倾向于与更高的人进行比较。

当人们面对强势竞争的时候,往往把对手的成功归结为对手具备的先天优势。比如谷爱凌的成功,集合中美两地教学和运动训练的优势,非常人可比,不可学。

4

别人对我们自我的评判。

当被人说我们好的时候,会帮助人自我认同自我真的好。那些从小被表扬有天赋、努力和助人为乐的孩子,倾向于把人们的这些评判观点融入到自我概念和行为当中。

如果女生数学不好的概念一再被灌输,会影响到女生一旦学数学遇到难题就认为自己真的不行,带来对数学的放弃和恐惧,而不是奋起抗争这种偏见。

镜中之我(the looking glass self),是社会学家Charles H. Cooly 1902年描述我们如何思考别人认知我们,就像是在镜中看到自我。后来有社会学家George Herbert Mead 在1934年重新定义为不是镜中之我,而是我们想象别人会这样看我们。

人们在社交中往往不吝啬表扬话,而很少批评别人,这样没有风险。带来的一个效应是,往往因为奉承话听多了,批评话听不到,就自我飘飘然。

自我膨胀(Self inflation)在西方是普遍现象,每个人几乎都自信满满,仿佛有无限潜力。与东方文化强调谦逊低调,形成对比。

人的社会属性是由于进化必然的伴生物。人们祖先的命运,取决于别人能否有好的评判,从而让群体接纳成为群体一员,从而保证生存资源的获得,以及避免成为其他族群的猎物。

当人们意识到群体不接受的时候,生物学的智慧会让人感觉有羞耻的感觉,有较低的自尊。当被群体排斥的时候,人们会感觉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