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少有人走的路》D6

2019-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叶_bf01

(Day6)

今天是第二期晨读的Day6,进入第二周共读,共读书目依然为《少有人走的路》,请阅读第二部分「爱」的(依赖性)至(爱,不是感觉)章节。

上周,我们在「爱」的部分,开了一个小头,对爱做了定义(建议大家回头再复习一下,背诵的定义还记得吗?),同时提到了「坠入情网并不是爱」。

那么,今天我们在来看一下,还有哪些状态,是不属于『爱』的范畴的,但却又经常被我们误认为是爱。

请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1、

什么是“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注意,和我们之前读过的“人格失调症”,做一个简单对比。

请试着思考,你是否有类似的症状?同时,试着回想一下你身边的人,是否有一个人,有着上述明显的症状呢?聊聊看(匿名即可,不用曝光哦~)

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是指患者只在乎别人能为他们做什么,却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什么。

2、

请问:“我爱赚钱,我爱打球,我爱工作……这些是否属于作者定义的「爱的范畴」呢?”

这个问题同样是开放式的,因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鉴别爱的标准:

是否能够带来我们心智的成长,试着以这个标准,来去衡量题目中的一些活动吧?

我这里有一些疑惑,和大家分享,作者说:“爱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人。”

那么,热爱『非人』的东西,就不算做爱了吗?

比如,一个人热爱自己的事业,对象不是人,那就不是爱了吗?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1)在作者的定义下,爱的唯一目标是促成心智获得成熟和人性的进步,而真正的爱必须给心灵带来滋养的精神贯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工作或者金钱,也许能带来一定的满足感,并不能带来精神上的滋养。

(2)还是定义的问题吧,作者对于爱的定义是要求能给心灵上带来正向影响的滋养以及互动,那这些非人的事物包括事业或者金钱,当成功的时候也许会有成就感,当你全情投入也许会有满足感,当你技能提升时也许会有自豪感,但是与心灵的滋都是不一样的。但若是把对爱的定义放得浅一些,只要求是我们自己的精神贯注的话,那工作也是可以作为爱。

3、

爱不是无原则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

而很多人,喜欢把“我是为了你,才怎样怎样的……”作为幌子,来表达自我牺牲,但这事实上,这并不是爱。

就像我有很多朋友会说:“真后悔生孩子,我们为他做了那么多,还是不听话。”

这种思维显然就是以自我牺牲为幌子,放弃了自己「爱」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道题,我们切入自己的家庭,回想一下,你对于孩子,或者父母对于你,或者你的亲戚们,是否有类似的『自我牺牲』的幌子吗?

(如果不方便,可以不用写下来,但请在脑中思考一下)

4、

请各位大声朗读其中一段文字:

“我很想去爱你,可我不会这么做,因为我对妻子/丈夫和家庭做过承诺。”

找到这段话的出处,请认真阅读这段话。

无需写作业。

5、今日金句:

请摘抄书中你认为最打动自己的金句。

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由于爱的含义太过笼统,很容易遭到误解和滥用,从而妨碍了我们接触爱的真谛。我不指望人人都了解爱的本质,但相当多的人显然滥用了“爱”这个字眼。他们习惯于用“爱”来形容关心的事物,却极少去考虑爱的本质,

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核心动机是满足自我的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有的父母会这样告诉孩子:“你应该感激我们为你所做的一切。”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少真正的爱。其实,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自己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