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
国学微语
继续说《传习录》上卷陆澄篇,“人不用功,莫不自以为已知为学,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这段话意思是一一阳明先生说:人一旦不努力,都自以为已经知道怎样为学,只要按照自己知道的方法行动就可以了。但不知道私欲一天天膨胀,象地面上尘埃一样,一天不打扫就会又多一层。踏踏实实的用功,才能发现道的永无止境,越探究越深邃,一定要达到清楚明白,没有一丝不透彻才可以。人常说:学无止境。阳明先生在这里说的是:道无止境。求道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求道就是下功夫自修,就是不停地省察克治,及时发现心中不光明之处,发现心中的私欲杂念,随时随地清理,最终才能接近纯净洁白,通达圆融的境界,也就是致良知的境界!(朱玉昆)
学而思:今日朱老师所解《传习录》如果了解一些佛学典故的朋友会发觉阳明先生所打的比喻心内生尘,就是六祖慧能和神秀所做偈语的典故。神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而阳明先生之论,我们看到与神秀之论一致。神秀的修行方式被称为渐修顿悟法。就是由量变引发质变。而在当时,慧能的偈语针对他的观点而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所说是佛家悟到的道的本源是空寂的,其实是站在不同的认知维度来阐述对于佛法的理解。慧能法师是一步到位的,这源于佛法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说的就是本源空寂。但就修行而言,阳明先生在鉴泉证道和王龙溪和钱德洪交流时候也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起点和认知,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兼和。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后也像慧能一样,慧能南隐16年始出宏法,阳明先生37岁到51岁期间,分别提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也是为学六变之二,也是悟后再修。因此通过这一小段的分享,有三点启示:
1.我们可以得知阳明先生对于佛学佛法的精深,并且引用其典故和比喻来劝诫儒家弟子的修行。
2.阳明先生也是强调渐修之功。其《龙场教条示诸生》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四点本身就包含了过程论和知行合一的思想。
3.阳明心学是一门实践哲学,学者不可仅仅以其为口耳之说,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断自我更新通向圣贤之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