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就能修40万公里铁路的国家,怎能轻视?20180712
大小白杨按:中美贸易战美国已火力全开。对来自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清单已近2500亿美元。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美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本文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契入,分析中美强弱态势,抛砖引玉,希望能启发更多的思考,从战略和战术上多方寻求对策,共度时艰。本文原是一篇口头讨论沙龙记录,原滋原味奉上。
我没有去过美国,你去过美国,应该比我更了解美国。但我略懂美国的发展史和建设史,现今美国的基础设施比中国的落后破旧,那是假象和表象。
第一,基建业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标志之一,美国早已完成这一发展阶段,我的国是正在进行时。基建业需要大量粗钢水泥产出和劳动力的支撑。美国建国后有三次基础设施建设高潮。第一次是南北内战结束后至20世纪20年代前,主要是建设铁路。至1916年最高峰时累建了近40万公里铁路,至今还在营运的仍有23万公里。国父孙中山先生当年游历美国,是知道这个数据的,以美国为参考,制定了生前要在中国修建10万公里铁路的建国方略,被袁世凯嘲笑为"孙大炮",现在还被某些不懂历史背景的人嘲笑。因为100年后直到2014年初,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才突破10万公里。截止到2017年底,中国共有12.7万公里左右的铁路线(含台湾省45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2.5万公里。燕雀焉知鸿鹄之志!伟人和奸雄的差距就是天壤之别。第二次是上世纪2、30年代至二战前,主要是建设高速公路和港口。第三次是上世纪50—70年代,主要是扩建高速公路和新建机场。可以上网查查美国的铁路网、公路网,还有航空港和海洋港的分布密度,无不高于中国,尤其是航空港的密度,远高于中国。去过美国的人都知道,美国人平常出门500公里内靠开车,500公里以上靠航空,铁路大部分用于货运。美国铁路重载技术世界第一,航空货运和通勤技术及市场应用量世界第一。中国青藏铁路最难行驶的路段——格尔木到拉萨段的NJ2型牵引机车就引进自美国,世界上只有美国能生产这种经济可靠实用的高原大功率内燃机车。这种机车自2006年引进以来,中国国产化至今还没有完全实现。美国的人流和物流有近一半靠空运,早已是一个飞行在空中的国家。也就是说美国地面上的基础设施建设早就完成了,有些已经使用了上百年,破旧一点很正常。关键是用了上百年还能用,这难道不值得学习吗!?
第二,美国虽然是一个后现代、后工业化国家,但是在发达国家中美国是人口唯一在不断增长的国家,新建美国不是梦。2000年至今,美国净增人口4000多万。美国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据我所知,比我的国还年轻。美国的劳动力成本确实比中国高很多,特朗普上台后多次呼吁重建美国,实施"再工业化",一旦美国整个国家和社会达成共识,启动第四次基建高潮,也的确需要翻新和重建,世界上会有大量劳动力和资本涌入美国基建领域。劳动力随着大量供应会降低成本,再加上美国根本不缺基建技术,所以,新建重建美国梦,比中国梦要容易实现多了。请记住,美国的基建主要是翻新和扩建,可省掉地质勘查、路线规划、方案论证和环评选址等诸多环节,还可运用最新最节能最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总体成本可能会低很多。
第三,拿基建领域来比中美两国的"差距",恰恰最不明智。得到的强弱判断会恰恰相反,容易陷入既不知己又不知彼、迷茫无措的败局。基建领域对美国来说,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技术角度讲,根本就不是核心产业,是边缘化领域。美国经济构成的主要成分是金融业、计算机软硬件和信息互联网产业、现代科研和高端制造业、航空航天业、能源化工医疗医药业、军工业、现代大农业等,量大质高硬梆梆。而基建业在中国是核心产业,中国经济构成的主要成分是房地产业、铁公港基建业、衣帽鞋袜家具低端制造业、电脑汽车组装业、中低端船舶制造业、烟酒茶叶、小农业等,量大质低软绵绵。比较一下中美两国的经济构成,哪个更有竞争力?美帝的金融业、计算机软硬件、高端制造业、航空航天业、化工医药业、军工业和现代大农业,在全球都可以攻城略地,赚取高额利润。美国秒杀中兴就是一例。所以,拿我国现今所长去比美国的阶段所短,是无知的,是有欺骗性的,是没有自知之明。
面对一个100年前就能修40万公里铁路的国家主动发起的进攻,我们决不能轻视,一定要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