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习 |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现在,我怕的并不是那艰苦严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学习和认识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罗蒙诺索夫
人到中年,总会有点变化,三十岁过后,我开始审视自己。这些年,我获得了什么、在什么位置、将来要去哪里?
虽说没有冯唐说的那种油腻,却也少不了让自己鄙视的地方:控制不住的体重、脸上的褶子、焦虑的眼神、混吃等死的念头等等……
从性格来讲,我属于进取型的人格,这就尴尬了,一边很想变得更好,一边不知道怎么变、变成什么样,一来一回,就有了焦虑。
过去的一年,总是想学点什么东西,看了不少书,却没什么收获,脑袋好像没有内心也没有想的那么充足。其实有焦虑也是好事,焦虑说明还有救是吧?这篇文章,写在自己真正意义的持续学习1个月之后,算是一个体会吧。
本文结构一、我的焦虑
1.财务紧张。之前结婚借了不少钱,结婚这几年一直在想办法去还,靠着我自己的死工资,确实很费力,我一直在摸索、思考怎样摆脱这种困境,却总是找不到出口,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自己实现财富自由,每每这个时候,认知上的不足就比较明显了。
2.职业受限。在体制内待了十多年,职务上是停滞不前,除了大环境的原因、个人不愿卑躬屈膝之外,个人的价值确实不够大,换句话说自己不够优秀。就跟那句鸡汤讲的一样,当自己的能力够不上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人就有了焦虑。
3.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看上去我一直在学习,实际上都是无效的,我的学习只停留在收藏、走马观花、杂乱无章和浅尝辄止上,脑袋里放了一堆知识点,他们没有关联、没有组织,所以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依旧一无所知、一筹莫展。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看这个很好、看那个很牛逼,每个都想收藏,可收藏过后呢?它们依旧不属于我。
4.不够聪明。有人会笑了,聪明这回事属于天生的啊!你这属于固定性人格,很多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聪明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什么是聪明?李笑来老师给出了答案:
聪明就是脑袋里有很多清晰正确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关联是否紧密。
观察我周遭的事情,发现有很多的事情是我不够清楚的,准确地讲是不够清晰。比如儿子的包皮该不该割?育儿是什么?理财怎么理?区块链是什么?两会到底讲什么?等等。这些平时看起来很常见的事情,我就是认识不够清楚,说到底,就是不够聪明。
一个中年男人的焦虑就跟邱晨说的一样:
焦虑就是干着急
不知道学什么干着急
学不进去干着急
学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干着急
根本不想学,继续干着急
但是干着急又有什么用呢?
那解决这些焦虑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学习。
那什么样的学习才能解决这些焦虑呢?
怎么学习才能消除这些焦虑呢?
学什么呢?
二、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途径学习的基本解释:
通过阅读、听讲、观察、研究、实践等途径而获得知识、技能或认知的过程。
罗胖和李笑来一直推崇,要做终身学习者,从获得知识、技能、认知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
学习的循环有关学习的另外一个解释,我倒是更喜欢:
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学习就是不断调整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所以,学习其实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来替代我们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从而让我们的决策质量更高。
可以这么说,学的越多、越好,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就越清楚,自己的判断就越准确。
三、为什么要学习
1. 升级个人操作系统。
李笑来老师讲:
作为个体,认知是一个操作系统.
底层是我们学习的各种方法论,
中间是核心,是我们知道的一堆概念,
最上面是我们的价值观。
什么是价值观?
是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更好,什么最好,以及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何判断自己的价值观呢?写一些自己的墓志铭。想想,当你去世之后,你想在自己的墓碑上怎样概括自己的一生?
来看看村上春树给自己的墓志铭:
一个作家和一个跑者。
我的价值观目前还没定下来,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去不断学习的原因。我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试错,找到真正喜欢做的事,并学会做这些事的方法论,储存各个领域清晰正确的概念,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并为之努力一生。
2.成为一个Slash(斜杠青年)。
在体制内,看过太多把自己耗死的前辈,所谓的稳定磨掉了多少人的棱角和志气。
我的学习,就是要让自己能够随时保持离开体制的能力,成为一个Slash,希望自己能够过上自主的、多元化和有趣的,同时又能经济独立的生活。
人这一辈子,努力奋斗的意义,真的不只在于挣了多少钱,有了多少权,得到多少荣华富贵,而是当我们努力之后,我们才有机会不拘泥于方寸之地,不用只过着毫无新意、一眼望到头、没有任何期待的日子。我们会拥有更多的主动选择权,我们会有底气和实力去选择我们想要的生活。
3.从容应对各类问题。
学习不是为了自嗨,是要有用的。世界上不存在不犯错误的行事方式,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比其他人少犯一些错误——也能够在犯了错误之后,更快地纠正错误。
通过不断学习,打磨自己的思维模型,把自己变成一个拥有多样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的学习机器。
基本思维模型的本质是,它们在所有的领域内都会出现。因此,当你进入一个新兴领域时,你都能抢得先机,因为你立刻就会发现那些你已经知道的原则是如何能够运用到这个新兴领域的。
四、学什么
关于学什么,就一个标准:
学习那些有持久生命力的知识,而非那些很快就会过时的知识。
今天一个新零售,明天一个区块链,后天不知道又要来个什么东西,一味地追赶潮流是不可行的,因为这些都属于过渡型知识。
我们需要学的,是那些各个领域交叉的基础知识,成甲也把他们称作底层规律。
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习那些有持久生命力的知识,而非那些很快就会过时的知识。你要学的是知识底层的思维模型(树干技术),而不是浅层的知识(树叶)。
我们都知道,树木每年冬天都会落叶,但树木会茁壮成长几十年(有时甚至几百年),因为它们的树干和根都很结实。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专注于掌握基本的思维模型或首要原则,然后再转到树叶。通过这这种方法,能给自己构建一颗更稳定、适应性更强的知识树。
你越关注基础知识,你的知识树的持续时间就会越长,自己的知识金字塔就会越来越大。
关于具体学些什么技能,有一个标准:
一切有成长价值的技能。
比如:写作、阅读、演讲、脑图等等,这些基础技能是很好的方法和工具,能够极大地促进自己的学习效率,成长率极高。
五、怎么学
我始终相信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方法论的,先要学会学习本身,才能更好地学习。
几个关于学习的原则一定要坚持住:
原则1.心态要好,做什么事情总是有个过程的,就像罗振宇讲的:
哪有什么一步登顶的人生,只有根据反馈不断迭代的过程。
2.不要坚持、不要努力,而是要有足够的热情和喜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根本停不下来。
3.滚出舒适区,就算自己已经懂的技能、知识、认知,也要放进自己的学习区来重新扩大存量,让自己的金字塔越来越大。
4.学习是件反人性的事情,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资源互换的,你想要遇见更好的自己,就必须拿出自己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去换取。
讲完原则,再讲方法。好的学习方法,能够十倍,甚至百倍提升一个人的学习效果。
1.输入。建议运用考古式学习法,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是爆炸的,不要什么知识都去收藏、什么推送都要去关注。
关掉朋友圈、关掉所有APP的推送通知,只留下电话和短信,人的注意力才是最宝贵的。打磨好自己的需要的知识框架,确定好相关主题,就顺藤摸瓜下去,找到那些跟主题相关的基础知识,不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先易后难,不要一上来就给自己设置很难的学习目标,尽量不难度降低,能完成的时限缩短,这样通过短期目标的达成先让自己爱上学习,适应学习的节奏,不断提高难度,不断打磨自己的学习方法。
小六的方法可以参考:人事网书。
人:现在会这个领域的人有哪些呢?关注那些大咖以及行业内的顶尖人物:他们提供的方法论和建议要及时接纳。
事: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这个领域的知识呢?
网:这些大神们在哪些平台有自己的栏目呢?知乎、微信、简书等等,找到他们、关注他们。
书:国内国外有哪些书是讲这个领域的呢?
2.知识管理。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上有这些问题:
——自己看了很多书,感觉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很勤奋地学习,但是却没什么进步?
很有可能是你不会知识管理。
知识点、信息多了,如果杂乱无章,那根本不属于你,你的知识需要科学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给自己建立一个有系统、带框架的、信息管理有序的“大脑”,并且不断的进行系统更新,辅助自己更好地内化知识。相关方法,我在后续的文章中会专题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3.输出。
学习重要的不是你读了多少书上了多少课,而是你做了哪些思考,你输出了多少。
途径主要是教别人、自己践行、写作分享等等。实现90%的知识转化,分享是最好的方式。想办法把自己掌握的东西,整理出来,先完成再完美,不要害怕、不要不好意思,大胆地输出,用输出倒逼输入、审视输入。
就跟写下这篇文章一样,其实我还没开始针对性地学习如何学习,我只是梳理一下最近的一些想法和收获。短短的20天里,我每天都在进步,每时每刻都有新的认知,观察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仔细了,思路更加清晰了,好像突然打开一扇门似的。就跟李笑来老师讲的一样,做一件事情,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坚持、努力,因为有足够的热情和兴趣,那根本就是停不下来呀!
现在是凌晨1点多,我还在乐此不疲地敲击着键盘,足够证明学习这件事本身对我的促动是很大的。
还是那句话:
先搞起来,你就已经干掉90%的人了。
各位,开始学呗!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