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到底有几座城?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
这是一个在开封民间广泛流传的传说。
传说中,在现在的开封城下,还埋藏着好几座曾经繁华无比的历史名城。这些城池,要么被毁于战乱,要么被黄河水淹,最后都被掩埋在厚厚的黄沙之中,深埋地底,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古都开封关于这个传说,虽然在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可一直没有发现什么物证来证实,所以很多年来,终究只能成为一个传说。
谁也没有想到,在1981年5月份的一天,传说竟然成了现实。
那一天,开封市园林部门在潘家湖清淤堆岛施工中,发现推土机推出很多古建筑用的方八砖和朱砂红的帘子篾,于是上报给了相关考古部门。
开封地下“城摞城”奇观的神秘面纱,从这一天起,被缓缓掀开。
经过开封考古人员20多年的勘探和发掘,发现在现在的开封城地下3米至12米处,竟然真的埋藏着六座城池,这些城池自上而下,层层相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
第一座城: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城
大梁城不仅是开封城市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城市,也是开封城市史上第一个有史可考的国都。
据《竹书纪年》等史书记载,雄心勃勃的魏惠王于惠王六年(公元前365年)将国都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至开封,在此兴建了大梁城。
魏国迁都大梁后,凭借巨大的区位优势,大梁在短短十几年间,便一跃而成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富甲中原的商业大都市。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大将王贲带领重兵攻打魏国,引鸿沟之水淹灌大梁城,开封首次遭到毁灭性水灾,魏王假被迫投降,魏国灭亡。
大梁城被大水所毁。
第二座城:唐代汴州城
隋唐时期,是开封城市史上又一个大发展时期,特别是大运河开通以后,位于运河要冲的汴州,更是得此良机,很快发展为中原地区的一大军事重镇。
唐德宗时,李唐宗亲李勉任汴宋节度使,统领多地,驻镇汴州,他在原汴州城的基础上,增筑新城达22里。同时把汴河划入汴州城墙内,并修建东西两座水门,保证运河漕运。
唐代的汴州城因为占据了漕运命脉的汴河,迅速成为唐王朝后期最强有力的藩镇。
唐灭亡后,我国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国家战乱不断,后唐、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等几个朝代,曾先后定都于开封, 称为“东都”或“东京”。
几经战乱的唐汴州城,也在这一时期基本被战火所毁,剩下的残破城墙,成了北宋都城东京内城城墙的一部分。
第三座城: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城
东京开封府(又称汴京、汴梁),作为宋朝国都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城池周阔30余公里,面积达50多平方公里,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组成,人口达到150余万,是一座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富丽辉煌的都城。
外城又称新城、罗城,是东京军事防御的第一道屏障。始建于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周长50里165步,有12个城门。
内城,又称里城、旧城,是在唐汴州城的基础上兴建的,周长20里155步,共有10个城门,2个水门。
皇城,又称皇宫、宫城、大内和禁中等,是北宋时期皇帝的议事殿阁和寝宫所在地,共辟有六门。皇城是在建隆三年至乾德四年(公元962年-966年),宋太祖对原开封皇宫进行重建和扩建而成的。
靖康之乱后,盛极一时的大宋东京城毁于战火。
第四座城:金代汴京城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侵占北宋后,北宋灭亡,金人改东京城为汴京城。
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金废帝)完颜亮迁都到中都大兴府,改汴京为“南京开封府”,为金国陪都。贞元三年(1155年),因“南京大内火”,致使刚完工的宫殿被大火毁尽。为了迁都开封,完颜亮又费时两年多重修。
正隆六年(1161年)初,完颜亮南下侵宋时,又将国都短暂的迁到“南京开封府”,但三个月后发生兵变,完颜亮被部下杀害,金朝又将都城迁回燕京(今北京市)。
经过完颜亮的重修,当时的汴京城虽不复前朝光景,但也有了几分国都的气象。
到了金代末期,金宣宗(完颜殉)贞祐二年(1214年),为避强势崛起的蒙古军锋,金朝又将国都迁到“南京开封府”,同时,金宣宗开始对汴京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展筑。
金国行将灭亡之际,蒙古军攻归德府(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在今商丘县西北决河。不久后,蒙古军又在今开封市北决河,河水夺涡水入淮。就在这次改道后不久的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黄河在今原阳、中牟、延津、开封、杞县、睢县、陈留、通许、太康等县15处决口。
至此,金代汴京城,连同作为其基础的宋代东京城,都被淹没于涛涛黄河水中。
第五座城:明代开封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遣大将徐达攻下开封,改汴梁路为开封府,号为北京。后降为河南行省,只作河南省会。
明初,曾在金汴京城的基础上对城墙进行加高增筑,除墙体仍为夯土外,城墙外表还全部用砖垒砌,使之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砖城。由于明初曾以开封为北京,所以开封城的修缮,比别的城市更加坚固,城墙和城门,也都高大雄壮。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的第五子(一说第七子)朱橚被封为周王,王府所在地就是开封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周王朱橚就藩开封,并在这段时期开始修建周王府。
周王共传10世、11任,加上周王嫡传子孙所封的郡王,共计72个,号称“七十二王府”。这些王府的府第,都以周王府为中心,遍布开封全城,堪称当时全国之最,故时有“天下藩封数汴中”之说。
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打开封,遭到了殊死抵抗,三月未能攻下开封。开封被围达数月之久,城中百姓无粮可食,饿殍遍城,极为凄惨;官兵甚至以人肉充饥,明朝官员束手无策。
为击退围城义军,保住开封,明朝官军决黄河以淹开封。36万开封市民仅有不到3万人逃生,开封城不但变成废墟,更成了人间地狱。
第六座城:清代开封城
康熙元年(1662年),巡抚张自德重修开封府城,对在明末特大黄河水患中惨遭毁坏的开封城墙进行了复建,复建后“各门营建一如旧制”,城市格局无大的变化。但由于积水在城中形成多处水坑,清代开封城的实际面积比明代小了许多。
清代的开封虽仍是省、府、县三级衙署设置地,文武官员及各类学子仍保持相当数量,但城市人口中已经没有了昔日数量庞大的王公贵族。
到了康熙中叶,开封城市商业渐有起色,此时的开封虽远未恢复明代的繁华,但因其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曾为八朝古都,绵充州、路、府、省治所,向来是客商云集、仕宦学庶会游之地,旅汴同乡会馆之多,势态之盛,也为其它许多城市所罕见。
正当开封呈现蒸蒸日上态势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又降临在开封头上。
据史料记载,1841年8月(道光二十一年),黄河在河南省祥符县汛地三十一堡处决口。漫溢而出的黄河包围开封长达八个月,这在河南黄河水患中绝无仅有。
开封城墙遭洪水冲刷再次破烂不堪,部分墙体被淤埋在泥沙之下。
第七座城:今日之开封城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洪水退却后,清政府遂再次对开封城墙进行加高修葺,历时一年半建造完成,本次修葺之后,就是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开封城墙。
相比较康熙元年清代城墙,重建后的开封城墙城门升高丈余,城墙加高至8米,加宽至5米,周长由原20里又190步加长至14.4公里,全部青砖结构。
解放后,每界市政府都会对开封进行整修。整修后的开封城,往日颓毁的残垣已不复见,初步再现了历史上壮观的雄姿。
尤其是1997年,开封市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群策群力,修复古城墙。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共募集100多万元。不到1年,其标志性工程——大梁门便巍然屹立在城墙的西端。
在以后的时间内,市政府又多方筹资,修复了安远门(北门)和新门(小南门)。修复完毕后的开封城墙,以更加完美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的开封城墙,是中国现存的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
最后
据史料记载,在1949年前的2500年里,黄河泛滥多达1500次,仅流经开封的800年中,就决口120多次,开封先后被淹没达7次之多。
在历史上,大部分都城由于兵火战乱、城毁国亡等诸原因,都采取了抛开旧都城,另选新址营建新都城的做法。而古都开封虽历经兵燹水患,基本上都是在旧城址上重建的,虽屡建屡淹,又屡淹屡建,最终形成了奇特的“城摞城”现象。
“开封城,城摞城;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几层。”作为八朝都会,像开封古城这样叠压的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我国5000年文明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自战国魏之后,历经唐、宋、金、明、清,六座地下城,不仅立体地展现了开封自建城以来两千多年的古代城市变迁史,更镌刻着开封曾有的辉煌、悲壮与失落。
(全文终)
这里是偶豫,这里有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