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经验心理教练

提问练习No.5,你的烦恼是你认为的烦恼吗

2019-01-25  本文已影响76人  泉水_544e

「任务」

挑选一个最近让你烦恼让你不爽的事情,这件事情如果解决了可以给你的生活或者个人成长或者工作带来重大的变化。如果你说最近没有,那么恭喜你,你赢了。那就请你挑选一个你想改变但迟迟未动手或启动了没有坚持的事情。

看完这个题目,是不是在想“真姐题目出错了吧,怎么和昨天一样?”对,一样,题目没有错。这几天总有伙伴问我,是不是我们遇到问题后要先用逻辑层次找到问题究竟在哪里,然后再用开放式问题线来追问?我的回答:“是”,但补充说,当我们围绕问题找到的是上三层的问题时,其实我们用开放式问题线来追问的问题还是要聚焦到下三层,因为那里是带来具体行动的地方。

所以,今天,请拿出昨天写出的困惑,用逻辑层次模型追问自己(要自问自答哟),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的层次,以及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给自己提一个有力度的问题。

《拖延的困惑》

逻辑层次模型

当你听到下面的几句话时,不要思考,凭你的直接感受,你更喜欢哪个评价呢?

1. 你一定是你们公司的专家!

2. 你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3. 你完全体现了专业主义精神!

4. 看得出你专业能力很强!

5. 你做的这个报告很不错!

6. 这个报告真漂亮!

其实,这6句话基本体现了迪尔茨的逻辑层次模型(见图0-图1),你更喜欢哪句,也就意味着你的第一关注点在哪个层次。这六个层次自下而上分别是环境(为限制因素,即何时When、何地Where)、行为(活动,即你做了什么do What)、能力(方向,即你怎么做到的How to do)、信念/价值观(动机,即你为什么做Why)、身份(使命,即你是谁?或你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Who),以及系统(关系Relation,即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

迪尔茨的逻辑层次模型,源于罗伯特·迪尔茨著的《从教练到唤醒者》。

结构化逻辑层次模型

在学习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又对其进行了一次“结构化”,现在分享如下:通常,这个六个层次可分为三个阶段(自下而上)。

第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第一层(环境)和第二层(行为),多数关注“事”(见图2)。即,何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做什么样的事,这个阶段管理者通常会忽略人。

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为第三层(能力)、第四层(信念价值观)、第五层(身份)。这个阶段,开始更多地关注“人”(见图3),因为人的能力(第三层)决定了这个人能否在特定的环境(第一层)下,完成特定的任务(第二层);人的动机(第四层)则决定了这个人在特定的环境(第一层)下,完成特定的任务(第二层)的意愿度。

而动机(第四层)和能力(第五层)的交互作用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到的四种情况(见下图)

同时,人对自我身份(第五层,使命)的认知,又决定了他/她会以何种动机,付出多少努力(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下,完成特定的任务。

第三个阶段

最后就是,第三个阶段。即第六层(见图4)——系统(如家庭、职场、社会等)。在这个阶段,人需要完成一个使命的转换,也就是要建立你与系统的关系(即,你在家庭中的定位,及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你在职场中的定位及与相关方的关系等)。

NLP的六个逻辑层次模型跟胜任素质模型、萨提亚模型等一样可用于分析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可用于分析和寻找问题背后的问题,尤其在个体层面,其威力更是大得吓人。NLP的逻辑层次作为一个通用适行的工具可以在企业文化、服务品牌、人力资源、学习型组织建设等咨询领域起到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因此在新人培养和内训师培训过程中,应用逻辑层次理论,可以帮助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潜能开发。

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领域,第四层级的信念系统正是企业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来源,第五层级的身份认知和第六层级的灵性境界更是企业使命和企业愿景的发源地,文化的根本在于实现理念对于行为的改善和指导作用,四、五、六三个逻辑层次指导和决定了员工的行为和能力状况,而作为第一层次的环境则类似于物质文化一样,对员工的行为起着影响的作用;在服务品牌建设过程,提升员工的服务意识往往是多数企业构建品牌化服务的核心点,而要实现这一点,换框法、正面意向法等实用的技巧都是基于逻辑层次的原理延伸出来的(相同的事务或事物赋予不同的意义和认知);在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晋升以及绩效沟通等领域,遵循逻辑层次的原理有助于发挥胜任素质的重要性;在学习型组织建设过程中,结合着心智模式、自我超与、团队学习的修炼,换框法、位置感知法等有助于大家认识和反省自己的四、五、六层次的概念,而往往作为高层管理者独享的系统思考的修炼的错误观点在逻辑层次的第六层级实现了外延的正确回归,如何处理与世界的关系,构筑亲和感成了每个员工都可以进行的第五项修炼,愿景与创造性张力的修炼是学习型组织修炼与企业文化相通的关键点,它的具体阐述和作用应用也离不开逻辑层次强调的向下指导和往上反馈的关系(当然并不是否定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的伟大)。

问题是:你为什么烦恼?你的烦恼是你认为的烦恼吗?

问题是

这个逻辑层次最初由格雷戈里·贝特森发展出来,后由罗伯特·迪尔茨整理,在1991年推出,是一套判断事情是否该做的思维模型,下面简单解释一下。

(1)愿景

愿景也可以叫使命,有的版本叫精神或系统,都是一个意思,说深一点,就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说浅一点,就是你和世界上其他人的关系是什么。

(2)身份

你在家里是什么角色,你在公司是什么角色,你希望别人如何看待你,就是给自己定位,就是你以什么样的身份实现人生的意义。

(3)信念/价值观

为了配合上述身份,你需要一套怎样的信念和价值观?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自觉地都有自己的身份,也已经有了一套相关的信念和价值观,它决定了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态度,人们做某事时候都会这样想,为什么做或不做,做这件事对我有什么意义?

(4)能力

为了做某件事,我必须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我们一般说的能力,表面上看是某种技能,比如你懂不懂英语,你会不会做预算,能不能编程等,但细细想一下,其实它是一种选择,也可以说是一种方向层面的问题。

(5)行为

这个层次指的是做什么,有没有做,用什么方法做,如何行动。

(6)环境

环境包括了你身体以外的事物,即外界条件,世界上的种种人、事、物、时、地、金钱等都属于环境,这里具体指这件事何时何地做。

2、我们生活中哪些事情符合逻辑层次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遵循以上逻辑层次。

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职业女性,即使工作再忙再急,只要有接孩子的任务,也会提前下班去接孩子,一定会按时按点站在幼儿园门口。前几天我就在北京滴滴个顺丰车,与一个接小孩的妈妈共享一车,她在车上指挥司机走一条捷径,在一些小路上穿来穿去,不会堵车一路狂奔,提前一分钟走到学校门口,她工作上未必有这么熟门熟套。

这是因为这位女性已经从职场女性身份转变成一个妈妈的身份,与工作完全是两种心态。

在农村我们经常听老人说,某某男孩年轻时候经常打架,偷鸡摸狗,结了婚有了孩子现在变的稳重多了很有礼貌,在家里又是洗尿布又是洗床单,与之前简持判若两人。

这是因为这位男孩已经从一个小混混的身份转变成一个爸爸的身份。

身份一旦转换,你的价值观就会转变,价值观会指挥你挤出时间锻炼自己新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上讲,你说你没时间学习,就是一个借口。那是因为你对这件事不够重视。

你减肥行动经常落空,不是因为你忙没时间锻炼,是因为肥胖还没有对你的身份构成威胁,如果某公司规定,超过200斤一律不发工资,你超不过3个月就会减到200以下。

3、我们在职场中如何利用逻辑层次

在我们职业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常有一些误解,认为是先有能力才能担当某项职务(这里职务就是身份),其实错了,是先让自己成为某种职务,能力会自然成长起来。

你小时候有没有当班长的经历,没当过也没关系,场景你都能想起来,有时候是老师指定的班长,有时候是选的班长,并不是要先培训班长的能力,才当班长的,都是当了班长后,才具备班长的能力的。

职场也一样,当你的身份是个管理者,你的价值观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就变了,你自然会磨炼出管理技能,提升能力。反过来,领导天天给员工说,大家要有大局观,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其实是有道理的,说的其实是上层决定下层。

我们做预算也一样,你若要真的学预算,你要先把自己当成一个真的预算员,而不是先学会做预算再去当预算员,这样你学习就变成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而不是纠结该不该学。

我最近就经常接到这样的电话,问的都是我的课程《练30小时保你会做工程》该不该买的问题。这些同学就是遇到一件比较纠结的问题,没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买吧,怕上当,白花钱,不买吧,想转预算又不得不学习,纠结啊!

对话往往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一:

客户A:“老师,你的课程真的30小时能学会吗?”

张老师:“你先别管能不能学会,你先回答我,你学习这个课程的目的是什么?”

客户A:“我刚到咨询公司上班,但是不会做预算。”

张老师:“你只要有30小时时间,就能学会。”

情况二:

客户B:“老师,你的课程真的30小时能学会吗?”

张老师:“你先别管能不能学会,你先回答我,你学习这个课程的目的是什么?”

客户B:“我就是想学学,目前没什么目的。”

张老师:“你恐怕抽不出30小时时间,估计够呛。”

我是在无意中应用了逻辑层次原理,先找做事的目的(在这里就是精神层面的愿景了),目的有了,身份自然就有了,从而知道学习为什么这么重要,这个清楚了,你的时间自然会有的,30小时做一个工程,你的能力自然会提升的。

今天读古典老师的文章,等于是给我的交流话语找到了理论依据。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在该不该做某件事上纠结,一定要在上一层次上找标准,本层次上是找不到标准的。

每一件与我们人生有关系的事,我们都需要赋予一定的意义,如果不赋予意义,我们往往因为忙碌而变得迷茫和纠结,不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也分不清哪些事情是短暂不足道的,哪些事情是对人生有深远影响的,如果我们能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有深远意义的事情上,经过长期积累,我们会把人生推向理想的境界。

4、逻辑层次应用实践

总结一下,按照以上逻辑层次原理,我们总结一套学习预算的逻辑。

你如果在愿景层面上是肯定的,下面的各个层面就应运而生,根本不会产生纠结。


追问完成后,请看看昨天写的行动计划真的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吗?此时有什么体会?

作者:李真71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d34cc9623b7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